编者按:《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作者黄友义,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国际翻译家联盟第一副主席,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本书是作者40多年来国际传播实践和理论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作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心得与思考。作者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党政文献和重大活动的对外翻译工作,这部著作从“对外翻译与出版”“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翻译人才与教育”“翻译行业建设”等方面全面记录和再现了对外翻译工作在国际传播和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意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传播和对外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也是老一辈翻译家毕生致力于向世界说明可信、可爱、可敬中国的生动记录。
今天要与读者分享的是著作中关于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行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思考与建议。
2020年 7 月 29 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了。会后,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研究制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这个文件以及与之配套的文件,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 1000 多万博士、硕士,2020 年在学研究生达到 300 万人,2022 年大概有 330 万,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转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国际上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重要性更加凸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为迫切。研究生,尤其专业研究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这个过程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前面提到的 2020 年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强调:“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这个文件提出了落实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十大专项行动,其中第三项就是“产教融合建设行动”。文件提出,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带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地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产教融合成果丰硕
在翻译领域,产教融合尤其必要,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从专业硕士教育开办以来,高校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协作,建设实习基地、聘用专业导师已经成为绝大多数 MTI院校的必要条件。通过各种校企单独和联合机制,专业学位学生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承担翻译项目在很多高校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也解决了缺少翻译人手的问题。中国翻译协会和翻译专业教指委从2014年开始制定实习基地标准、业界导师标准,帮助一些院校找到合适的业界合作对象。利用中国译协的平台,也给从事翻译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实习机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译协推荐广外口译教师到奥运村担任口译工作,给各国领导人和奥运代表团负责人与中方会见提供服务。
不少党政部门与高校合作比较融洽,在国内外主办国际会议和论坛时,聘请高校翻译教师。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发展,就是2022年4月中国翻译协会换届期间,一大批从事翻译教育和翻译实践的高校领导和教授进入中国译协领导机构,增加人数之多,前所未有。第七届中国译协常务理事会共51人,来自高校的常务理事只有9人,占整个常务理事会的17%,而第八届理事会共有常务理事92人,来自高校的常务理事达32人,接近35%,比例提高了近一倍,其中12人担任副会长职务。这么高比例的高校人员出任中国翻译界行业协会的领导,这本身就是产教融合的成果和标志。
仍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实现更加密切、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产教融合,并有效促进翻译教育和翻译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还有很大努力空间,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我认为目前至少存在四个明显的问题。
一、翻译界产教双方彼此了解不够,对各自的需求和兴趣点感受不深,这种认识上的差距难以帮助建立密切的产教关系。教育方,不管产业需求,照样可以办学。用人单位经常抱怨学生使用不顺手,但也不去关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双方缺少实际往来。很少有教授翻译的教师真正进入实践型机构实习或挂职。教师都不清楚行业需要什么技能,还指望毕业生能做什么,又如何有针对性地从事专业教育呢?而翻译业界忙于自己的业务,对拿出时间和精力与高校沟通,特别是培训青年翻译教师缺乏热情。
三、缺少能让双方坐在一起,真正了解对方的关切的机制。即使有些双方都参与的业务探讨,也经常是各说各话,甚至就连某一篇文章、某一个词如何翻译,教师考虑的是语法句法,行业人员关心的是如何翻译才更能更好地回应受众市场。结果双方经常说不到一个点上,无法达成一致,更不要说默契。原因在于,即使坐在一起,还是站在自己熟悉的角度看问题,而没有站到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关注的是字词是否合适,句法应该如何处理,而业界强调行业语言表述有自己的规律。
四、在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下,教师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文章,业界则认为那些无助于完成日常业务。这种巨大的差异,很难让双方能融洽地合作。
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都加深认识,树立合作的愿望,培养合作的热情。我们可以学习医学界的一些有效做法。任何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当见习医生,经历临床实践,而指导其临床实践的教师可能就是他的大学专业导师。换句话说,医生往往既是教授,又是临床大夫,且两项工作都不能偏废,而学生毕业前必须经过临床实践环节。医学专业能做到这样,有着其长期的传统。翻译界没有这种传统,这是今后在产教融合探索中应该逐步解决的。应该有更多的教师从事翻译,便于教学和指导,同时也有更多的翻译专业人员被聘为导师,能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果专业硕士教育阶段还难以做到这样,那么专业博士教育开办后必须走这条道路。
集中发力的三个方面 现在该怎么办?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可以探索。 一、加强交流,理解对方,增进研讨。产教双方加深了解,理解对方的关切,寻找共同点。 二、有合作意愿的产教单位共同探索相向而行之路。有合作意愿,才有可能站到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也一定能够发现合作基础,找到合作伙伴。 三、采取机制化措施,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比如,可以明确规定,每年翻译教师到业界深入基层多长时间,亲自参与业界实践。又比如,规定业界,特别是有用人需求的单位,为帮助教师了解行业需求,要为培养学生提供哪些具体条件。当融合的愿望变成双方的自觉行动,产教融合才能真正成为翻译人才培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