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作者黄友义,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国际翻译家联盟第一副主席,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本书是作者40多年来国际传播实践和理论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作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心得与思考。作者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党政文献和重大活动的对外翻译工作,这部著作从“对外翻译与出版”“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翻译人才与教育”“翻译行业建设”等方面全面记录和再现了对外翻译工作在国际传播和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意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传播和对外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也是老一辈翻译家毕生致力于向世界说明可信、可爱、可敬中国的生动记录。
今天要与读者分享的是著作中关于如何利用翻译技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多角度思考。
▲黄友义
▲《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
人工智能技术对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统计,2021年,全国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达到252家。语言服务行业普遍认为翻译技术大幅提升翻译效率,有91%的语言服务企业认为采用“机器翻译 + 译后编辑”模式提高了效率。语言服务提供商与服务需求方均表示看好机器翻译的前景,有89%的语言服务企业愿意在未来投入更多资金来提升企业在机器翻译相关领域的技术实力。
技术赋能对外翻译,能够对我国进一步开发国际市场、输出中国技术和标准、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思想观念发挥巨大作用。
打通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就翻译而言,外译中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各类翻译软件远远无法满足我们日常中译外工作的需要。世界上有80亿人口,除了14亿中国人,面对66亿外国人,我们短期内不可能靠中文进行对外传播,因此对外翻译,也就是中译外,就成为助力打通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工程。为此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机器翻译要适合实际需要
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发展,人机翻译合作也变得越发灵活和深入。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人机交互模式,大幅度推进翻译相关数字资源和语言资产的积累优化。为大力提升中译外机器翻译准确率,提高中国文化传播效果,建设、积累并利用好语音文字的优质资产至关重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有3000多年的历史,现代英文只有1000多年历史。这种历史差异导致语言翻译的特殊困难。相比之下,中文语言高度概括,英文强调具象。我们可以说乘车而来,英文需要说明乘轿车还是面包车还是公共汽车而来。2022年8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建议10月16日召开党的二十大,新闻稿件里用了五个“全面”,大家都知道分别指的是什么,但是英文就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用不同的表述,而不能用五个同样的词来表述“全面”。“守正创新”一词可以用于思想政治领域,也可以用在科技创新领域,还可以用在教育、文艺等多个领域。
大家如果看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英文版就可以发现,在不同领域这个词汇有不同的英文译法。中秋节快到了,苏东坡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人引用、现代人引用、文艺领域用,政治宣传领域也用。一句古诗用在不同领域就必须有不同的英文表述。国务院领导讲话中提到做好相关工作迎接二十大胜利召开,外文局翻译院领导讲话也会提到要迎接二十大胜利召开。但是,讲话人身份不同,同一句话的英文必然有所不同。所以,那种认为只要是成对的双语平行语料就可以完成国际传播的想法,过于简单幼稚,无法帮助我们全面准确地表达中文的概念。
能满足多语种外译需求
例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在不同语种里出现多种理解、多种翻译;“新中国”,外国受众理解为不同时代的中国,各个语种之间也缺乏互相切磋和交流。这种情况充分表明,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功能,还需要有对中文原文适当加工的“译前编辑”功能。人工翻译如此,机器翻译也是如此。
尤其是需要考虑到多语种,特别是小语种的需求。当前小语种高端翻译人才稀缺,中文翻译成小语种的语料稀少,机器翻译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如果有可供小语种翻译使用的“译前编辑+翻译+译后编辑”的服务,就可大幅度提高翻译效率、改善翻译质量和降低翻译成本。
技术创新要着眼翻译人才队伍建设
要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离不开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必须培养和建设一支符合时代需求、融通中外语言和文化的中译外翻译队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了机器翻译不再需要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事实上,不仅翻译人员需要既懂国情,又了解世界,翻译软件开发人员也需要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和人们思维习惯的不同,站在真正能面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角度来培养E时代的高层次翻译人员。
我国的外语人才队伍大约有300多万。近年来通过翻译专业职称评审的人数统计表明,目前具有高级翻译职称人员中,英语占40.5%、日语11.8%、法语11%、俄语8.4%、德语6.8%、阿拉伯语3.9%、朝鲜(韩)语1.9%、意大利语1.8%、泰语1.4%、乌尔都语1.3%,其他几十个语种的不到1%。“一带一路”所涉及的50多个语种的翻译人才奇缺,高端翻译更是凤毛麟角。
开发人机结合的语言服务项目必须考虑到“中外有别,外外有别”的特点,产品应该既能帮助翻译完成任务,还要推动多语种对外翻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这方面需求巨大,可用语言资源极为有限。
我们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聚焦技术赋能的落地应用,将量变转为质变,助力国际传播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