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出生于山东东营,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目前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外事服务中心担任英语翻译。在2021年全国翻译系列职称中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一级翻译评审,通过CATTI中心,于萍与各位正奋斗在一级翻译拿证路上的翻译人们CATTIer们分享了她的心得。
一、译路之行,虽苦尤甜—致翻译专业学生
我与CATTI考试结缘比较早,一路走来,CATTI考试似乎对我格外青睐,但其实,我的“译路”很苦,翻译学习就是一个下苦功夫的过程。
我的翻译学习从啃书开始。我就读的本科学校是一所专门的外语院校,图书馆里有许多原版书籍和外刊。我借阅的第一本书籍是林语堂先生的Moment in Peking。这本书我看了不下三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迷上了林语堂先生。他的小说三部曲,译著《浮生六记》、《古文小品译英》,散文《吾国与吾民》、《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美国的智慧》以及人物传记《苏东坡传》都是我的心头好。林语堂先生的用词很讲究,但不学究,特别是用英文描述典型的中式场景时,用词恰到好处,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后来,从罗经国教授译的《古文观止》、徐英才教授译的《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到赛珍珠的小说《大地》、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我痴迷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作品。正是这些书籍为我后来的翻译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大二下学期,我们开设了笔译课程。在我的翻译启蒙老师方俊柏老师的“逼迫”下,我逐字逐句研读了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全四册和《散文佳作108篇》,又认认真真逐句翻译了三笔和二笔的教材。是的,我不是天赋型选手,我是真的把教材里的文章认真翻译到了纸面上,并反复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后来考一笔时,我选择了《英语文摘》,沿用同一方法,逐篇翻译,与译文对照比较。
翻译学习没有捷径,需要下苦功夫。套用一个流行的词汇,那就是自我“内卷”,最初可能只是心甘情愿地做着微不足道的事情,乐在其中,但日积月累,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蓄力积累,厚积薄发—致初入职场的译员
研究生期间,我的专业是语言学,但凭借CATTI二级笔译证书,我开始“不务正业”,参与了许多翻译实习和兼职项目,毕业时,我已经是一名“老翻译”了。但无论毕业时多么意气风发,现实都会让人怀疑人生。
毕业后,我有幸接连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三个大型招商项目组驻会。从区情、市情,到项目承接手册、谈判文稿、PPT、合同文稿、调研材料,再到项目涉及的土地招拍挂、工商注册、土建、工程、机械类知识,还有律师团队和会计团队的专业材料,大量的文字材料令我应接不暇。因此,我只能督促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迅速接受新的知识,虚心向老翻译请教,反复琢磨怎样才能把每一份材料、每一句话准确地翻译出来。
于我而言,这一时期,是一个蓄力积累的时期,积累的不仅仅是翻译工作量,还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译路漫漫,在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现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经常停下来,反思和总结,不断地积累和沉淀,才能厚积薄发,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心存敬畏,保持初心—致我们团队
2017年,我开始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外事服务中心工作。外事翻译独具特色,我也深切感受到了翻译责任重大,所以始终对外事翻译工作抱有一颗敬畏之心,认真严谨,丝毫不敢懈怠。例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文字材料我们总是要交叉审校好几遍才定稿;在语言环境提升工作中,我们在大学教授、国际学校外籍教师、当地优秀翻译公司团队的帮助下,收集整理英文标识4000余条,逐条查找存在的翻译问题;在大型外事活动中,我们甚至会在活动开始前直接跑到会场控台上盯着技术人员修改大屏幕上的英文和标点符号。
目前,我们青岛西海岸新区外事服务中心有三名英语翻译,且都已经考过了CATTI一级笔译。优秀的团队互相成就,让我格外自豪的是,虽然已经毕业近十年,我们仍然坚持着常规的集体训练和学习。2021年,我们还参加了外文局主办的暑期翻译研修班,系统地“回炉重造”。翻译学习任重而道远,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感谢外文局CATTI中心这个平台以及我们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外事服务中心给予的支持和肯定。译路漫漫,学无止境,希望每一位翻译学习者能够保持初心,踏踏实实学习、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且顺利通过职称评审。
(作者:于萍 ;编辑:孙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