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结果出炉,来自外文局旗下中国网的汪玮引起了业界的聚焦,因为评上正高的她,今年只有36岁。同时,数据显示,本届高级职称评审通过人员中,80后接近70%,说明近年来我国高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年轻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英文部编辑、译审汪玮
下面是应CATTI中心邀请,汪玮与业界分享其翻译学术和实践的成长经历,希望能给年轻的翻译人们一些借鉴和启迪。
本人1986年9月出生于安徽安庆,2008年7月硕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同月进入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工作,任英文部编辑。2016年12月取得一级翻译职称,近日获得译审职称(翻译系列正高)。
2008年,我在懵懵懂懂中走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那一年,我告别了自认为“不开窍”的语言学研究,对加入媒体行业满怀着憧憬。初出茅庐的我以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身份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对外翻译工作也因此变得迫切而重要。面对有关汶川地震铺天盖地的报道,我跟着中国网英文部的前辈们,围绕灾后救援、幸存者回忆、救灾物资追踪、抗震救灾中的特殊人群、灾区重建等,学习编译特写稿件;我积极配合网站奥运报道工作,翻译了中国参赛运动员的简历,围绕赛事热点编译相关体育稿件。看到自己编译的稿件发布于网络,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新闻编译的魅力:我的文字紧跟国家形势,向世界介绍着中国的人和事。
这些年,随着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任日益艰巨,我所参与的工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越发丰富多样。虽然自己只是团队里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但亲身体会到语言学习的实用价值,才是工作中最真实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我先后获得一级翻译和译审职称,总结目前的收获,客观地说,并非自己新闻编译及国际传播的水平有多突出,只是外文局及中国网给予我的平台让我荣耀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待这个世界的视野开阔了,语言学习的思维活跃了,翻译这项活动也因此变得愈发有意义了。
一、站在巨人的肩上开阔视野
大学培养能力,让我“成材”;走出校园,参与各种工作,才是无限可能的开始。
毕业后加入中国网这个大家庭,我感觉自己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同时期的工作机会让我有了很多特别的尝试,也因此挖掘了自己的各种潜能。
我采访过全国两会,用英文面向全球讲解中国当下的时政热点;深入基层,采写过老百姓积极向上的创业故事;从重大活动演讲稿到国家重要政策发布,我参与了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等重要信息的英文翻译、审定工作,涉足的领域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日常工作中的硬任务,无论是权威信息发布,还是重大选题策划,它们都是国际关注的重点,话题紧跟国家大事,内容权威,时间紧任务重。
在国家对外传播类的新闻机构工作有个很好的优势,就是身边总会有外文母语专家的指导,每次拿到他们润色、修改的英文稿件,无论是全盘接受还是质疑之后的否定,都是一次绝佳的思想碰撞,或是启发、或是顿悟,亦或是看到潜在的漏洞。每一次对照学习,都是一个无声的课堂。勤查中文背景资料、紧跟学习当前政策热点、借鉴品味中国特色话语英译,成了工作中的日常,这样的工作循环也让大家的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
借助外文局及中国网的平台,我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进修学习,深入对象国研究英文新闻采写与中文新闻编译的共通和不同之处;也曾参加过“中国西部文化美国行”的随团翻译,直接参与中美文化交流;还曾跟随“一带一路”采访交流团走进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土耳其,透过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发展,记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元素和“丝路”印记。
不论是学习、采访,还是纯粹的翻译,每一次任务都多多少少会有心理或精神上的压力,但正是这样的压力才促成了个人业务的迅速成长,涅槃重生的快感也因此变得刻骨铭心。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要感谢工作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二、融入年轻的团队拓宽思维
互联网时代各项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做好国际传播的守正创新,也成了我们这些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创新形式、发出声音、讲清道理,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现实。
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90后同事,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追求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是他们的绝对优势。我很有幸在这样的团队中跟着他们一起摸爬滚打,从最开始的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到现在跟着他们一起将看似不可能变成信手拈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所长。我们先后尝试着制作人物访谈视频、故事类视频、数据类短视频,着手设计适合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的海报、信息图等可视化产品,从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传播内容的“轻量化”呈现。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国新办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密集举办了多场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信息、答疑解惑。针对外媒关注的热点和质疑,我们及时翻译、制作了多个发言人直面质疑、阐明立场的短视频,发出最真实的声音,那种感觉仿佛奋战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正是这样优秀的团队督促着我去思考,去努力跟上大部队前进的步伐,也让一度单调的文字翻译、审核工作变得越发生动、接地气。
三、工作之余参与英文读物翻译丰富自我
坦率地说,我工作中跟翻译有关的内容都是非常严肃的,而且多是中译英,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认真,更需要严谨、细致。后者恐怕是我最大的优势,也是我学生时代培养出来的好习惯。
或许正是这样的好习惯,让我收获了身边很多良师益友的信任,他们会拉着我一起翻译、审稿,特别是在自我惰性开始占上风时,这样的良师益友就真的成了前进道路上难得的推力。
这几年,在工作之余,我接受大学老师和朋友的邀请,翻译了一些英文读物,有面向大学生的,也有面向青少年的;有的是研究类著作,有的则趣味性很强。我的本职工作很少接触英译中,这样互补性的工作内容反倒能刺激大脑,擦出一些灵感的火花。翻译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花时间从阅读者的角度、在可读性上进行修改、润色。
我的孩子刚上小学,家庭事务也很繁杂,工作之余的趣味翻译都是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完成的。虽然很辛苦,但作品完成后确实能收获一定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孩子看到妈妈的辛苦努力,冷不丁用稚嫩的语气冒出一句:“我也会好好学习英语的,这样我就能帮到妈妈了。”,又或是期待着妈妈翻译的作品何时会作为礼物送给她,如此这样,前进的动力就又有了。
最后,我非常感谢外文局和中国网给予我广阔的发展平台及难得的历练机会,使我从一个没有任何编译经验的毕业生成长为网站的业务骨干,得以在国际传播事业中成就自我,同时也为国际传播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