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评中心:创新点燃发展新引擎

2019/6/10 9:36:27来源:考评中心

       2003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翻译资格考试)推出,同一年我研究生毕业到外文局工作,也许是“机缘巧合”,无形中增加了我对翻译资格考试的几多情怀。

       2012年我调到考评中心工作,到2019年已从事考试工作7个年头。这7年,翻译资格考试得以快速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考试体系得以完善,考试模式实现创新,考生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影响显著增强。考试于2017年被正式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考试证书被国内主流媒体评为全国“含金量较高”的十大证书之一,考生报名首次突破了百万人次大关。作为过去7年考试工作的一个组织者和见证者,我深感骄傲和自豪。


七语种考试形成了一套新的翻译人才评价体系

      我刚到考评中心工作时,翻译资格考试已经开考的级别有二级和三级考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于2011年出台了《资深翻译和一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评价办法》,但当时一级考试还没有推出。  

       2012年5月,翻译资格考试英语一级口笔译考试首次举行,其中笔译和口译分别报名236人和67人,考试通过人数分别为68人和19人。由于是首次举行一级考试,所以参加考试的多是专业译者,整体水平相对较高。

       英语一级口笔译考试结束后,很快就组织专家研究其他6个语种的大纲和样题,这是我到考评中心工作后首次集中参与考试工作,各语种专家讨论大纲样题时严谨认真的态度,我至今还历历在目。根据考试安排,2013年上半年首次推出了法语、日语、阿拉伯语一级口笔译考试;下半年首次推出了俄语、德语、西班牙语一级考试。至此,翻译资格考试7个语种在全国形成了完整的考试体系,英、法、日、俄、德、西、阿7个语种,一、二、三级三个级别,口译和笔译两个类别合计43种考试。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报名93万人次,124万人次获得证书,其中通过一级考试的有1573人次,通过二级考试的有59448人次,通过三级考试的有64926人次。  

       从2005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以考代评”的政策,即翻译资格考试7语种二、三级考试推出后,各地区、各部门就不再进行这7个语种翻译和助理翻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而是全部通过考试获得。一级翻译通过考评结合获得,资深翻译通过评审获得。这样7语种的“资深翻译、一级翻译、二级翻译、三级翻译”的职业资格体系就取代了原有的“译审、副译审、翻译、助理翻译”的专业技术评审体系,从而形成了一套新的社会化、科学化  规范化的国家翻译人才评价体系。


实行机考,努力推动考试方式创新

       翻译资格口译考试从2003年推出到2018年上半年,组考管理工作一直由国家外专局培训中心负责。自2018年下半年起,口、笔译考务管理工作全部由国家人社部人考中心负责。

       人考中心为了提高翻译资格考试考务工作水平,决定全面开发机考系统。人考中心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多次与我们一起商量机考事宜,并请卓凡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系统的开发工作。为了确保机考成功,先后在云南大理和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考务系统工作会议和全国翻译资格考试机考培训班,在黑龙江大学进行了考前试考,为推进机考做了动员部署和技术准备。

       2018年下半年人社部人考中心安排在全国19个省市首次进行了机考,其他省市还保持原有的语音室考试模式。机考突破了多语种输入法兼容、抗干扰录音等多项技术难点,创设了考前试听试音、考中录音监测、考后考生回听等环节,丰富了回滚、重置、单机组考等异常情况处理手段,确保每一名考生的作答都能录得上,每一个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处置。口译机考试点的成功,彻底摆脱了对语音室的依赖,为各级考试机构全面承接这项考试奠定了基础。

      从2019年上半年起,全国各省区市都开设了翻译口译考试考场,笔译机考从下半年开始也将在全国推行,且考试报名不作地域、语种等方面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考生参加考试。至此,翻译资格考试的机考工作全面完成,彻底改变了过去笔译纸笔作答、口译录音室录音的旧模式。考试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考试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利用新技术,提高阅卷效率和质量

       2012年之前,口译阅卷方式是两名阅卷专家利用一台复读机进行听阅,笔译阅卷方式是两名阅卷专家一组对纸质试卷进行批阅。阅卷开始之前,需要对每一个考生的音频文件和试卷进行手工编号阅卷结束后,需要将每个考生的得分情况手工输入电脑登分系统。2012年单次考试考生只有两万多人,即使完成这样规模的一次阅卷工作,从编号开始到登分结束,先后也得需要15天左右的时间。

       随着考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运作模式难以为继,计算机辅助阅卷逐漸被提上考评中心的议事日程。首先实行的是口译计算机辅助阅卷。考评中心依托世纪互联公司开发了“翻译资格考试口译阅卷管理系统”,该系统在计算机上操作,考生音频文件的格式在进入阅卷系统之前进行了统一,考生身份也统一进行编码。考评中心运用该系统首次完成了2015年下半年的口译阅卷工作,实现了阅卷流程衔接的网络化、数据分发汇总的自动化、阅卷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彻底改变了以往试卷编号、任务分发、试题评阅成绩提交、专家质检、成绩录入的手工操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口译考试阅卷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了翻译资格考试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口译阅卷系统成功实施后,考评中心又于2016年上半年委托世纪互联公司开发了笔译网评阅卷系统。阅卷之前对全部纸质试卷进行电子扫描,考生试卷变成一张纸的电子图片,将扫描后的试卷图片放入计算机阅卷系统即可进行阅卷。阅卷时在一个大会议室内布置400多台电脑,场面蔚为壮观。电脑屏幕上呈现的是一份份考生答题卷扫描切割后的试题图片,评卷老师按照扫描图片呈现出的答题情况进行评阅。评卷采取双评模式,双方给分的差距在合理区间的取平均分,超出合理区间的提交第三人再次评分,第三人的得分与前二者相近的一方取平均分。评分结果最后由质检专家进行统一抽检、审核,确保做到科学规范、公平公正。计算机辅助阅卷的成功实施有效提高了阅卷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与高校合作,推动MTI专业教育与CATTI证书衔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社部2008年联合印发了《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入学前未获得二级或二级以上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的,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二级口译或笔译考试”。这就是关于“MTI专业教育与CATTI证书衔接”的具体政策。

        为了推动这一衔接,考评中心经考试领导小组和考试办领导同意,决定邀请MTI院校翻译教授参加阅卷。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考评中心正式向MT院校发出邀请翻译教授参加阅卷的函,MTI院校反应非常积极。考评中心从60所MTI院校中挑选了60位教授和副教授参与阅卷,这是考评中心首次正式集中邀请MTI院校教授参与阅卷。截至2018年底,考评中心共邀请全国220所MTI院校的1300余名翻译教师参与了阅卷,有的教授参加阅卷达10余次之多。现在每次阅卷,来自MTI院校的翻译教师达250多人,全年超过500多人次,占全部阅卷专家的3/5,成为阅卷专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力量。更令人欣喜的是,MTI院校的阅卷老师成为推动考试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阅卷结束后,将阅卷中发现的考生问题直接反馈到教学当中,有效提高了MTI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考试办和考评中心推进“衔接”的另一举措是与MTI高校共建全国翻译资格考试推广基地”。截至2019年4月底,共在全国建立了9所考试推广基地。这些基地率先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参加考试的政策措施,为全国其他院校做出了示范和榜样,学生参加翻译资格考试的热情明显高涨。截至2018年底,全国MTI学生共报名88728人次,有10187人次获得证书。


优秀考生让翻译资格考试的故事更加精彩

       我们在组织翻译资格考试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考生,这是翻译资格考试的一笔重要财富。内蒙古赤峰的考生田瑞雪,大学学习的专业是行政管理。她通过10年不懈努力,先后通过了英语三级、二级、一级考试。她中文功底深厚,译文优美通顺。考评中心将她的视频发布到网上后,广大考生纷纷通过微信、微博主动与她联系,向她请教翻译和考试事宜。凡是联系她的,她都有求必应,悉心指导。据说,经她指导鼓励的考生,有100多人取得了翻译资格考试证书,从她身上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榜样的力量。

       还有一个考生叫苏相宜,她从小患有成骨不全症,没有上过天学,也没有一分钟能够站立,只能坐着轮椅坚持学习、工作。她完全凭借自学,学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她还自学翻译,通过了翻译资格考试,翻译出版多部译作,在许多媒体发表文章和译文。我因考试工作两次见到苏相宜,她的精神和毅力令我震惊,直到现在我也不知她那瘦小孱弱的身躯里何以蕴蓄如此巨大的力量。考评中心根据我与苏相宜的对话剪辑制作了一个视频短片,上网后引起考生的广泛关注。她那乐观、不屈、进取的精神,正在感染、激励和鞭策更多的考生直面困难、奋力前行。

       除了田瑞雪、苏相宜,优秀考生还有翻译资格考试“通关”第一人许光亚、身残志坚通过日语一级口笔译考试的王唯斯……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优秀的考生群体,翻译资格考试的故事才如此精彩,也正是因为有他们,中国新时代的翻译星空才更加璀璨夺目。


不断扩大考试影响,适时开启国际化新征程

       人社部领导、外文局领导都高度重视考试宣传推广工作,多次对考试宣传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考评中心领导在原有考试宣传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开阔思路,不断丰富载体,努力创新方式,先后于2012年、2013年建立了译路通微博和微信,对考试官网进行了改版;先后组织五届翻译资格考试征文活动;编辑了16本考试图书和期刊,通过国内主流媒体进行积极宣传,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考试宣传新格局。

       在考试宣传推广工作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译路通”微博。为了研究开通考试微博问题,考评中心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会上讨论最多的是微博名称问题。当时大家提了好几个方案,其中有一个方案是“译路畅通”,读起来比较顺口,也容易记忆。但是,大家认为这个名称与交通广播电台的“一路畅通”谐音,经过研究决定去掉“畅”字,叫“译路通”,这个名称得到了全中心人员的一致赞同。为了办好“译路通”微博,我还与当时综合处的两位同事一道去外交部进行调研,学习“外交小灵通”微博的运行和管理经验,外交部新闻司的宫宇峰处长给我们进行了认真介绍,传授了一些如何管理运行微博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办好考试微博的信心。谁都没有想到,“译路通”微博开通一个月“粉丝”就突破了10万。外文局领导几次听取“译路通”建设和运行情况的汇报,人社部人考中心专程到考评中心调研“译路通”发展情况,对考评中心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推广考试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我本人也代表考评中心在大连海事大学召开的全国考务会上作了关于“译路通”微博建设和运行情况的经验介绍。目前“译路通”已在广大考生中尽人皆知,已成为翻译资格考试的一个代名词。

       翻译资格考试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强,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招聘翻译,都把获得翻译资格证书作为必备或重要条件。截至2019年4月考试官网已有50多个国家的网民浏览;“译路通”微博“粉丝”已逾88万;“译路通”微信用户超10万人。

       考试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前国际译联主席刘崇杰对翻译资格考试予以高度评价,澳大利亚翻译教授皮姆等国际翻译界的知名专家对考试大加赞赏。白俄罗斯、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相关机构通过不同方式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愿望。

       2019年初,考评中心成立了开棣公司,重点实施考试国际化项目,创新推出考试教材教辅,着力解决考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考生的新期待、新需求。目前,考评中心已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签订了在该校孔子学院设立翻译资格考试考点的协议,随后很快将与俄罗斯相关机构签订协议,翻译资格考试迈出了海外设立考点的第一步,正式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作者:中国外文局考评中心副主任 杨建平)



CATTI译路通

CATTI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