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青年说丨浅谈《中国关键词》阿文翻译中的外宣翻译实践经验

2021/12/17 17:09:52来源:CATTI中心

(作者:李颖,今日中国杂志社阿拉伯文版副主编、阿拉伯语一级翻译。承担《中国关键词》系列丛书翻译工作,审定多部对外传播作品。)

 

我很高兴受邀在这里和翻译界的同行和翻译爱好者们交流自己在外宣翻译工作中的一点心得。自2008年毕业到现在,我在党的对外传播战线上已经工作了十三年。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外译规范项目”中的一些翻译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外译规范多语种翻译项目》是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项目《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对外翻译传播工程》子项目,项目搭建“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及其所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项目,主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中文词条专题编写、解读以及多语种编译,通过平面、网络和移动社交平台等多媒体、多渠道、多形态及时持续对外发布,旨在以国外受众易于阅读和理解的方式,阐释中国理念和中国思想,解读中国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项目组联合中央相关部委、涉外新闻媒体、科研机构以及翻译专家,系统梳理、专题编写、翻译出版了《中国关键词》中外对照多文种系列图书,涵盖15个语种,在全球各大国际书展和国际会议上展出,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我在《中国关键词》系列图书的翻译工作中主要负责阿文版的翻译和核稿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9部专辑,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首先,吃透中文稿。读懂中文文本的原意,是翻译的最基本前提,也是关键一步,在任何中译外翻译工作中都非常重要。试想,如果译者本身都对原文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那又如何用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为语言将其准确地阐释介绍给外国受众呢?我经常建议新入职的同事和准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朋友,拿到中文稿后,不要急于动手翻译,而是先读懂中文,理解中文稿的本意,甚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反复地多读几遍。而《中国关键词》系列图书的文稿内容是由相关领域专家编写的,大多涉及国家政策,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平日多关注国际时事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还要针对各专题文本中出现的具体的问题,多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正确理解中文原稿内涵。比如在《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铁必须自身硬”“摸着石头过河”和《中国关键词——精准脱贫篇》中“最后一公里”“‘绣花’功夫”“回头看”等词条,都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涵义,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挖掘词条背后真正的意义并将其解释清楚,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便于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但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国关键词》系列图书是由词条为基本单位构成的,而每个词条都有条目和正文,词条条目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核心概念,翻译时应力求与中文词义对应,用一个相应的短语或词语表述,尽量精炼简洁,避免过度解释性翻译。需要解释说明的中文词,可以在正文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而政治话语翻译,除个别重复、冗余的修辞性词语外,不可以删节,编译的空间很小;只有语序上可以适当调整,但语义上应力求做到完整准确表达思想内涵。


第二,近义词的灵活运用。每一种语言都有很多同义词和近义词,但语言之间不可能一一对应,这就需要译者掌握大量的词汇,既可以完整、流畅地表达原意,又能在选词时加以区分,避免“中式外语”。比如《中国关键词——新时代外交篇》中的“‘真、实、亲、诚’的对非外交理念”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看似意思很相近的几个中文词,应该选用哪些阿文词汇与其对应,而又不造成重复,这就需要译者平日积累大量的词汇,才能够在遣词造句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挑选出更合适的词汇。《中国军事关键词》中,“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中有“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的表述,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选对词,还要让中文里相对整齐的句子,在阿文中也尽量保持整齐,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增加强调的语气。再比如《中国关键词——改革开放篇》中,“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是“日益走近”而不是“已经走进”,是“中央”而不是“中心”,这些都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仔细推敲。


第三,缩略语的补充。《中国关键词》系列图书中出现了很多“三大”“五不”“六个”这种句式,经常做政治话语翻译的同行应该深有体会。翻译这种句式时,首先要查清楚每一项的完整意义,然后要运用一些语法知识和翻译技巧把每一项用一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结构表达出来。比如《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中的“四个自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意识”,《中国关键词—精准脱贫篇》中的“三不愁两保障”“三区三州”“五级书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七个强化”“两线合一”等等,都要逐一查找每一项的中文全文,全部翻译出来。此外,中文文本中不可避免地会省略一些我们中国人认为的“理所当然”的常识性信息,译者要站在外国读者的角度,将这些信息补充到译文中,或者将背景知识做中文注释,并翻译出来,这样会让读者更易于理解。比如《中国关键词——精准脱贫篇》中的“直过民族”“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以及《中国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辑》中的“‘八六三’计划”,都应该查出相关文件的全称和背景资料,补充到译文或注释中。


第四,创造性翻译。“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必然会出现个别中国特有文化元素的词语,外语词义空缺,译者就要考虑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比如《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的“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和《中国关键词——精准脱贫篇》中“‘绣花’功夫”“回头看”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翻译时必须在完整表达词条核心思想内涵的前提下用地道的外语进行翻译。再比如《中国军事关键词》中的“‘中央军委—武警部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中央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这些军事类词汇,在阿拉伯语里没有完全对应的词,各个阿拉伯国家不同军种的称谓也不尽相同,翻译时,既要译者自己创造,同时也要参考现有的军事词汇的阿语译法,做到信息完整准确,语言表达流畅,符合阿拉伯语语言规范和习惯。


第五,统一体例。《中国关键词》项目中的每一个词条都经历了“翻译-改稿-核稿-定稿”四步翻译流程,凝结着项目组每一位老师的智慧和心血。准确和规范是对翻译文本的基本要求,各语种体例保持统一。具体的体例规范,我已经总结在《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对外翻译工作标准手册》的阿拉伯文部分中,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几点建议。我的老师曾经对我说,翻译要成为一个“杂家”,各种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我想这不仅是对我这样一个从事外宣期刊工作的译者的忠告,对所有的翻译同行也都适用。因为任何一个译者的工作几乎都不可能局限在某一领域,要不断地开拓视野,尽最大能力把事实讲得清楚明白。此外,翻译工作者应当在提升翻译理论水平的同时,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多阅读中文书籍和外文原版书籍,有利于提高汉语理解力,培养外语语感,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会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法和翻译技巧,译出地道的文字。还有一个提升翻译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坚持做笔译练习,对外国专家改过的稿子,要认真对比自己翻译的原稿,有条件的话,要经常和专家讨论换词和调整句子结构的原因,不断总结翻译经验和技巧。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各位同行的共鸣,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CATTI译路通

CATTI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