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丽菲,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报社西葡文编译室翻译,西班牙语一级翻译。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书的翻译、核稿工作。)
放眼国际,虽然目前大部分新闻报道传播所使用的工作语言依然是英语,但由于西班牙语是世界第二大语言,因此要想帮助国内广大新闻受众及时、准确地掌握国际动态,同样需要借助西汉新闻报道翻译这一手段来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使国际新闻传播变得更加顺畅。作为一名具有十多年西班牙语新闻报道编辑和翻译经验的西语专业翻译,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工作,而是一项旨在借助翻译和编辑的手段传播有效信息的复杂任务。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一直不乏专业翻译人才的身影,例如以展现真实世界、发出主流声音为己任的《参考消息》的翻译队伍。《参考消息》是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创办的。当时红中社(新华社的前身)把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编印成参考消息,供大会代表参阅。这就是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参考消息》一直是油印出版,直到1940年3月才改为铅印。在毛泽东同志亲自提议下,《参考消息》这一小范围内发行的刊物在1957年3月1日正式作为报纸出版发行,一举扩大到30万份。1985年《参考消息》在国内公开发行,由内刊转变为大众报纸,发行量屡创佳绩。与此同时,一代又一代的多语种翻译队伍一直陪伴着《参考消息》成长壮大,其中西葡文编译室为向国内读者介绍西班牙和古巴、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现状做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国内各大通讯社、报业集团、网络媒体都将外译中新闻报道翻译视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版块。虽然英汉新闻报道翻译的地位不可撼动,但西汉翻译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为国内新闻受众进一步开拓视野,了解更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拉美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发展现状提供了良好契机。作为《参考消息》报社的一名普通西汉新闻报道翻译,笔者希望借此机会简要谈一谈这些年来在翻译工作中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
作为中文母语者,新闻报道翻译首先要熟练掌握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方法,能够精准把握中国成语、谚语、俗语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新鲜生动的网络用语,同时最好具有一定的古汉语造诣,其中尤以古汉语知识难以获得和掌握。除了平时的积累,传统的汉语修养主要来自对诗词歌赋之类的研究。新闻报道翻译工作者具有一定这方面的素养可使其翻译的文字更加优雅脱俗。例如,一篇主题为高科技的报道当中有一句话:“La alta tecnología llega al hogar”.直接翻译为中文就是:“高科技来到家庭中。”然而,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或可翻译为:“高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此一来,译文不但忠实表达了原意,还显得更加优雅,而且也贴合中国人的理解方式。
由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在翻译过程中理顺西班牙语原文的行文结构和逻辑顺序,并按照中文的习惯和逻辑翻译出来。涵盖了英文和西班牙文的印欧语系在行文过程中讲究一个“紧”字,有些新闻报道往往把很多内容集中在一个长句里,主从结构环环相扣。在一些情况下,主谓结构可能很短,从句却很长,有时从句还带着从句。在这些长句当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紧密相联。而汉语则讲究一个“松”字,惯用并列结构。行文往往按照时间先后等逻辑顺序,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很多中文造诣高者往往更倾向于使用短句,力求开门见山,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深意。因此,与英语和西班牙语相比,汉语的行文结构往往比较松散,但这也正是汉语精妙之处。翻译新闻报道时,必须注意汉语和西班牙语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差异,才能做到真实、准确、有效地将西语新闻报道呈现给国内读者。
比起中文专业素质,由于受到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外语专业素质更加难以培养。正如上文所言,由于逻辑顺序不同,因此汉语和印欧语系语言的语序差别也就很大。中国人说话喜欢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时间、地点、人物,而西班牙语则不同,时间、地点等状语通常放到句尾,而且喜欢以中性定冠词“lo”或中性指示代词“esto”、“eso”和“aquello”等词汇代替前文所述内容。时常要厘清很长一串信息点才能找到一句话的重点是什么。在新闻报道翻译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西班牙语的语序来翻译,就会让人感到拗口生涩,“翻译腔”浓重,而且很容易让新闻受众一头雾水,不知文章所云。因此笔者的拙见是,在领会西班牙语原文的基本涵义之后,最好按照汉语习惯,重新安排语言顺序,按照中文惯用的措辞方法组织文字。而做好上述一切翻译工作的前提就是,在具备较高的中文专业素质的同时,也不影响忽视培养与之匹配的西班牙语专业素质。
其次,要尽可能涉猎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参考消息》报社,新闻报道翻译工作者的主体是外语专业毕业生或外语水平与之相当者。作为一名外语院校毕业生,笔者深深知道自己的弱项是知识结构偏文科化,自然科学修养相对不足。在日常的翻译工作过程中,尤其是遇到金融、军事、体育和科技等方面的新闻报道稿件,笔者深切感到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匮乏。这时候,如果没有深厚的经验积累,也从未涉猎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那么想要胜任这项翻译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尤其是刚刚从事新闻报道翻译的翻译专业人才应当在从业伊始就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以便更好地承担新闻报道翻译任务。
西班牙语并不像汉语那样在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接触,且从启蒙伊始就作为教学语言,因此很多译者的西班牙语综合水平无法达到充分理解各个领域专业文献、词汇和术语的水平。要想胜任新闻报道翻译工作,就必须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一边精思、多查、细译,一边刻苦研究、广泛阅读各个领域的文章文献,做到真正利用西班牙语展开思维,换言之,就是能用外语思考,而非仅能背诵词语字面含义。例如,笔者在翻译一篇经贸报道时遇到“carestía”这个西语词汇,字面上看似乎就是“贫困、匮乏”的意思,但经过多角度仔细查询,最终根据上下文发现这个词在这篇文章的语境中最准确的含义是“(短缺造成的)日用品价格上涨”。
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笔者时常扪心自问:如何体现翻译的价值?经过慢慢摸索,笔者终于领悟到:要想真正体现翻译的价值,就要潜心做研究。这个研究过程不是简单地查查词典、搜搜互联网,而是要准确理解相关词语的确切内涵,必要时甚至要阅读大量资料,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多种运用方法。有些人抱怨,翻译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遭遇瓶颈,很难继续提升。其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和研究,涉猎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笔者个人经验为例,如果在翻译经贸文章的时候遇到上文提到的那类难题,可以查阅大量中文和西班牙文专业文章,一定可以找到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并通过多番比较,找到最适合当下语境的最佳选项。
第三,恪守新闻报道翻译的职业道德。
对翻译稿件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是一名翻译专业人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尤其是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译者。目前国内受众要想获取国际新闻,特别是非英语国家的消息依然主要依靠翻译渠道,因此翻译的精准程度非常重要。假如错翻漏翻、偷工减料,哪怕一个不起眼的翻译错误都很可能对国内舆论产生误导,甚至引发蝴蝶效应,最终造成无法挽救的严重后果。虽然像《参考消息》这样的资深媒体坚持实施三审制,但要从源头上杜绝翻译错误还是要靠翻译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职业道德时刻约束自己。
新闻报道翻译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每天一早就有大量紧急稿件迎面而来,基层翻译必须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大量工作。这不但是对脑力的挑战,也是对体力的挑战,更是对职业道德的严峻考验。只有恪守新闻报道翻译的职业道德,始终如一地保持对翻译专业的高度热情,才能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深切体会到,翻译绝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要想搞好新闻报道翻译,必须为之付出不懈努力。新闻报道翻译无限趋近于做新闻,但又不等同于做新闻。在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新闻稿件涉及时事政治、社会文化、军事体育、经济财经等诸多领域,因此很多稿件在具有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往往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在新闻报道翻译过程中,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西汉翻译任务,无论外文还是中文都必须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因此要想胜任这一岗位,并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报道翻译人才,必须先成为双语专家,换言之,要和作家、记者比语言,跟百科全书拼知识。然而,无论是哪种语言的新闻翻译工作者,我们都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并恪守职业道德。在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因为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最基本保障。
无论在哪个专业领域都没有人心甘情愿一辈子当一只丑小鸭。同样地,几乎所有翻译专业人才都希望成为勇于搏击惊涛骇浪的海燕,去探索那无垠无际的翻译海洋。这个阵痛过程必然充满艰险,而新闻报道翻译领域的要求则更加细致繁琐,但这个能够为全人类谋福祉的行业值得每一名翻译专业人才为之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