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冰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国际合作部日语高级翻译,日语一级翻译。实践经验丰富,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翻译了大量资料。)
“翻译”的职责在于实现两种语言之间流畅、精准的意思传递,服务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作为在校学习日语专业、入职以来从事企业外事工作的翻译岗位人员,我希望从翻译经历出发浅谈一些自身感受。
一、 站稳立场,找准定位
作为国有企业翻译岗位的工作人员,在高效、准确翻译的要求之外,更要求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敏感性。由于在口译、笔译的专业之外,还肩负了大量对外联络、礼宾安排、后勤支持的任务,翻译常常在外事任务各个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一次赴日准备过程中,我们与日本会议主办方对接会议行程,发现日方将转场时的工作午餐安排在一家快捷酒店。这本没有问题,但是该连锁酒店此前被发现在客房中放置了丑化中国的书籍,且拒不道歉撤书。我们随即与主办方提出交涉,主办方表示没有了解到这一情况,没能考虑全面,对我们表示了歉意并积极协调更换了午餐地址。
在多年翻译实践中,我感受到,优秀的语言技能、良好的职业习惯都是翻译必须具备和持续磨炼的素质,但是更需要时刻谨记的是自己的立场和位置。能够综合考量会议会谈、活动、出访的诸多细节,在符合国家、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做好文化沟通、翻译处理、协调联络,才能体现翻译这一定位的最大价值,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起到正确而全面的作用。
二、 平衡口笔,全面成长
多数企业的in house翻译并没有笔译和口译的细节分工,小语种翻译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日常都是身兼两职的。我的感受是口笔译的习惯并非相互冲突,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引领,并且需要得到同样重视的。
笔译常常包括了信函往来、商务文件、会议发言等等,是企业对外沟通联络最常用的方式。企业翻译的笔译内容有些体现了技术细节,有些代表了公司立场,在润色词句之外,更需要摆正定位,反复推敲,以确保文字的合理准确甚至雅致。小语种翻译多数都不具备团队多重确认的条件,更需要时刻保持对笔译文本负责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意识。
企业的口译任务往往包括同传、交传、耳语、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展现语言水平。翻译除了要做好前期工作,熟悉背景情况,对会谈话题、双方诉求有一定预判,更要在谈判、会见对话的短短间隙,迅速抓住主线,选取适宜的表述,准确体现意见和立场,根据会谈走向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
我接触过一些口译场合,翻译过于纠结措辞,下意识将想到的几个近义词都罗列出来,这在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如笔译般执着于遣词造句,容易弱化表述重点,不利于双方顺畅交流。相反,如果这个思索、对比的过程积累在日常笔译工作中,形成固定记忆,则非常有利于口译时迅速筛选,使翻译心态更加从容,也确保会谈的节奏和效果。
不可否认,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种遗憾只能依靠频繁实践和耐心复盘来一点点弥补。通过大量学习积累,保持笔译的客观、完整和美感,将这种语言习惯带入到口译当中,可以提升口语表达质感;而口译中形成的精炼、敏捷和现场代入感,也会促进笔译时抓准重点,让条理更加清晰、文字更加简洁。
三、 投入行业,体现专业
企业译员在日常界定的“翻译”基础上,更增加一层行业属性。在石油化工公司,所说所译必离不开行业术语。数以千万计的工艺、设备、化学品、金融等等词汇充斥着每一场翻译实战,作为行业翻译首先要攻克这个难关,在大量吸收、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掌握行业术语的转换。这个过程我坚持了十余年,但时间越长,越感到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然而,仅凭行业知识的学习仍不足以支撑专业翻译的成长。为了顺利成为某一行业领域中的合格翻译,不但需要持续积累新鲜的行业知识,更要扩展开来,紧跟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动向,随时充实和置换行业术语库,扩充非行业备用语汇,逐渐建立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整体知识结构。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次技术交流中,曾有日方技术人员突然抛出了日文的谐音梗,说到在材料研发团队里有个说法,叫“難燃は何年かかる”(“難燃”指阻燃材料,“何年”指很多年,两词发音相同,即阻燃材料的研发总要耗费很多年。)说完就齐刷刷笑起来。如果对于材料类型的日文说法不敏感,对于材料研发的艰辛没有概念,很容易一时间不知道语句是何意,也无法解释出诙谐之处了。
作为小语种翻译从事企业的外事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接触过许多国企、部委、外企等的小语种翻译伙伴。部分小语种翻译感到口笔译机会贫乏,工作内容受到挤压或冲击,未来前景同时受到翻译工具的冲击。面对此类共通的困局,我认为在确保翻译业务能力稳定且提升的同时,更应认识到语种劣势同时是语种优势。小语种翻译更应该在实战之余充分发挥触角功能,多做分析研判型、智囊型工作,为业务提供参考和方向,搭建对外沟通的桥梁,切实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使语言优势真正成为业务优势,体现自身价值。
以上拙见与大家分享,欢迎探讨交流,期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