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丽,自由译员,英语一级翻译。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财富全球论坛等数百场国际会议提供口译。)
作为一名翻译,我深知要做好一场翻译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扎实的翻译基本功底,还涉及多方面的工作。
很多人比较好奇翻译是如何做到边听边译的。这里首先跟大家分享下我在翻译工作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两种方法:顺句驱动和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首先是顺句驱动。因为翻译时存在Ear-voice Span(简称EVS,听说时差),加上中英文语言大有不同,英文以长句为主,所以如果听完一大段英文再开始做同传,翻译的记忆和认知负荷会比较大,容易遗漏信息。顺句驱动就是按照英语原文语流的输入次序,不间断地将源语语流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意群和信息单位,再将这些信息单位以比较适合的汉语表达形式组合起来,也可以传达源语整体的意义和信息。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例子:
1.原文:Ethiopia ordered the expulsion of seven senior UN officials involved in humanitarian relief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igray after accusing them of “meddling” in its internal affairs.
同传(用顺句驱动法):埃塞俄比亚下令驱逐七名高级联合国官员,他们参与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在北部提格雷地区,此前,指控他们“干涉”其内政。
笔译或交传:埃塞俄比亚指控七名参与提格雷北部地区人道主义救援的联合国高级官员“干涉”其内政,随后下令驱逐他们。
2.原文:As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started to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early 1970s saw reports of droughts, crop failures and floods from Burma, Pakistan, North Korea, Costa Rica, Honduras, Japan, Manila, Ecuador, USSR, China, India and the US.
同传(用顺句驱动法):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开始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70年代早期报道了干旱、作物歉收和洪水出现在缅甸、巴基斯坦、朝鲜、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日本、马尼拉、厄瓜多尔、苏联、中国、印度和美国。
笔译或交传: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始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缅甸、巴基斯坦、朝鲜、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日本、马尼拉、厄瓜多尔、苏联、中国、印度和美国都有关于干旱、作物歉收和洪水的报道。
第二个方法: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很多时候,我们会受限于自己听到或看到的中英文单词或者结构,理所当然的想找个一一对应的说法,结果却想半天也没法正确表达,翻译出来要么生硬艰涩,要么带有极大的“外国腔调”。这就是没有摆脱源语语言外壳的束缚。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思想。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摆脱源语束缚,抓核心思想进行表达。举几个“栗子”:
1.原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
翻译:Business relations featuring interdependenc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progress.
注:这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指的是相互依存。
2.原文But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he thermometer was travelling wasn’t their immediate concern; it was the political impact.
翻译:但温度的变化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政治影响。
注:这里可不要翻译成“温度计往哪个方向跑”……
3.原文:Crop failure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India in the early 1960s had been attributed to standard unlucky weather.
翻译: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和印度的作物歉收被归咎于典型的气候不佳。
注:这里不要翻译成“不幸运的气候”。
其实翻译的时候是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运用多种方法,一种方法往往并不足够。关于翻译方法一般在国内外知名高翻院校可以更系统地进行学习,但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最重要的还是实践和练习。做翻译不能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翻译方法论都有点力不从心。翻译就是一个“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技术工作,就像弹钢琴一样,知道了指法,但如果练得少或者仅仅寄希望于指法是根本没法弹奏出美妙琴声的。翻译如果练得少就去上场,不仅听众听得出来,自己也会很慌乱紧张,因此大量翻译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翻译方法理论以外,翻译还涉及到很多细节工作,要做好一场翻译绝不简单,需要细心准备。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若把翻译比作东风,那么译前、译中、译后三个方面可以比作作为东风基础的“万事”。下面再从译前、译中、译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如何准备一场会议翻译的心得体会。
一、 译前准备
1.会议提前通知时间:有些是提前几个月,有些是提前几天,准备时间长短不一,因此就非常考验翻译的基本功和对专业行业的熟悉度。如果准备时间比较长,对于翻译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曾经有一场中山大学的学术讲座,提前一个月就通知了我。当时我还在广外读研,要把发言人的发言内容和问答环节翻译出来,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我在网上搜索到了发言人的相关资料,并且在学校图书馆里借到了发言人的著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把那本书反反复复看了三遍,让自己更熟悉发言人的思想理念,做会议翻译的时候也就更胸有成竹了。所以,做好翻译工作,就是要肯付出时间。
2.相关会议资料获取:每次得到会议翻译工作通知,我会立刻联系对方给我们最基本的会议资料,包括会议议程、参会人员、参会单位,中英文对照为佳,如若没有,需要自己和搭档准备好中英文对照,因为关于人名和参会单位多数是固定的中英文名称,尤其是一些发言嘉宾,有自己的中外文名字,提前查阅为佳;还有一些比较熟悉的人名,比如有次嘉宾突然说道“提到中国商业界代表人物的二马”,要立刻反应出是马云和马化腾,对应的英文名是Jack Ma 和Pony Ma。
3.确定会议地点,提前到达。有些会议当天会有交通管制,公共交通可能不停靠某个站,某条路线可能会封锁等等,还有一些会议地点比较偏远,不同场次会议地点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提前规划好时间,错峰出行;如果会议地点实在太远,还是要跟主办方协商提前一晚住到附近,有利于翻译保存精力,做好第二天的翻译工作。例如军运会开幕式的地点,离翻译入住的酒店有相当一段距离,当天就要提前规划好时间到达开幕式现场,做好准备。
(军运会开幕式现场)
4.自列会议重要内容:我一般会把发言人的发言内容边看边标注出重点词汇词组,如果没有给足资料,则需要自己上网查主题资料,尤其是生物医学、矿业等行业的术语不是我们常接触的,需要多熟悉;另外我会把会议名称的中英文、主办单位和重要嘉宾标注在单词表的最上方,发言人随时可能都会提到,方便查阅。
5.了解会议着装要求。一般会议翻译都有正式着装要求。如果是在异国他乡,需要提前了解,比如阿拉伯国家,有些场合需要穿着当地服饰,这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有一次去沙特出差,我就提前在电商购买了当地服饰。因为在同传间,有些会议着装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就我自己而言,我不太喜欢穿高跟鞋,因此会备两双鞋,一双商务鞋会场中穿,另一双舒适休闲鞋就陪我上下班啦。
6.了解会议地点天气信息。这个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航班出行,一定要做好避开雷雨天的安排,看看有没有可替代的出行方案。另外有次去国外出差,国内是深秋,我还穿了一件羊绒毛衣。到了国外,主办方提出提前会见,临时通知,我来不及换衣服,只能披了一件西装外套,穿着厚厚的衣服在场翻译,会场内还好,出门热得浑身都是汗。即便了解到了当地天气,也因为临时安排没来得及换衣服蒸了一次“桑拿”。还有一次从上海到了厦门,搭档还穿着厚厚的秋裤,我穿着连衣裙,我俩坐在同传间,也是应了那句歌词:“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7.翻译准备的小工具:纸笔、草稿本,自己最好提前打印准备的会议词汇表、会议议程等重要资料;还可以准备一个颜色突出的便签纸,给搭档写一些信息,因为在会议翻译中,与搭档不便于直接语音交流,这样的便签纸也便于搭档识别。
8.跟搭档的分工。一般我自己和搭档是15分钟一轮换,也有各负责某一部分内容,因此需要和搭档提前做好工作分工。如果还有问答环节,最好是各自负责自己翻译嘉宾和内容的部分,会更熟悉一些,时间过长的还是要跟搭档分配好如何安排。
9.规律作息、锻炼身体。翻译工作有时候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的,还有出国翻译,可能时差都没调整过来就要开始工作了,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考验翻译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规律作息。我自己感觉有氧运动可以加大肺活量,因此是我比较钟爱的运动,能够让我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参加的半马)
二、 会场进行时
1.到达会场后,熟悉翻译设备也很必要。国内的翻译设备基本是博世的,而国外就不一定了。因此需要留足足够的时间在会议开始前熟悉翻译设备,与设备人员沟通,拿到设备人员联系方式,万一中途出问题,可以及时联系设备人员。也遇到过中途有听众来同传间询问接收机设备问题,为了不影响现场翻译工作,最好将此类问题交由设备人员解决。在国外跟翻译设备人员提前沟通好相当重要。有些不是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当地人英语水平有限,可能只会yes和no,所以如果设备不是常见的,提前跟负责设备小哥沟通好如何使用极为重要。
(左图为国内常见的同传设备,右图为一次国外会议用的同传设备)
2.遇到不同语言接力(Relay Interpreting):提前到达会场,与不同语种的翻译确认哪些部分是需要接力翻译的,做好标注,熟悉设备按键转换。
3.与搭档的合作:不仅仅是帮助彼此找一些资料、关键词或者记录数字,还可以在翻译的时候在设备使用上相互搭个眼,看看设备频道、按钮有没有调整对,以便听众能顺利听到会议翻译。
三、 译后收尾
1.会议分类:会议结束后,我会将翻译的会议资料纳入专门的文件夹,分门别类,比如医学类会议、建筑类会议、汽车类会议等等。以后遇到类似主题会议的时候,可以借鉴参考,进行知识储备,更快更好地熟悉各大行业内容。
(会议结束后做好归类)
2.熟悉本土风情地貌:简单来说,如果会后有时间,可以到会议主办地走一走、看一看(这当然是我最喜欢的环节和做翻译的福利了)。了解风土人情,可以更好的扩大视野,而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帮助自己在翻译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机会可以和翻译搭档走一走,看看当地的博物馆、大学等等,更深入了解本土风俗、人文风貌。
3.及时了解当下热门词,跟踪实时国际国内新闻。收听新闻也是做翻译的基本训练,还要熟悉一些热门词汇的表达。比如针对新冠疫情,怎么用英文说加强针、居家令、保持社交距离等;针对气候变化主题,需要了解碳中和、碳达峰及其各自实现的时间等。
最后,鼓励大家报考CATTI翻译考试。CATTI翻译考试目前是国内最权威的翻译水平考试,也是翻译考生证明自己能力水平的一块敲门砖;多数翻译岗位会设置CATTI水平等级要求,部分单位还会以此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我自己因为通过了CATTI一级口笔译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另外,我参加过CATTI阅卷,所以相当清楚整个阅卷过程是非常公正严格的,试卷每一部分随机分配数名评审交叉阅卷,同时还有阅卷组长把关,想要故意给高分或压低分数都是无效,更不存在故意设置通过率一说,完全看当时的考生到底有多少能通过考试才最后计算出的通过率(我们在阅卷场上实时得知的通过率是相当低的)。如果通过了CATTI考试,绝不能沾沾自喜、盲目自大。“Translation is always open for improvement.”是我的翻译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好的翻译应当继续潜心修行、虚怀若谷。如果暂时没有通过CATTI考试,绝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应当先总结出自己在考试中的不足,亡羊补牢,做足准备,下次再战。考试只是一个途径,并不是人生的结果,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就好,静水流深、水到渠成。
总的来说,从学习翻译开始,我就知道这是一条苦路,但也是一条上行的路,一条趣味盎然的路,可以让我接触到各行各业的最新信息,乐此不疲。我很感恩求学和成长路上的师长们,尤其是恩师仲伟合,还有在翻译路上一起“求道”的伙伴们。我从未后悔过选择翻译这一职业,正是因为有了翻译,我才能够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翻译工作表面看起来光鲜,实际是一场“苦旅”,需要付出很多汗水和努力,讲究真功夫和各种细节,需要“万事俱备”,不是空中楼阁,是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