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简介:
刘超,男,汉族, 1971 年 10 月出生,擅长日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职员,通过一级笔译和一级口译考试。
经历或代表作 :
2004—2008 年,翻译循环经济、环保政策、环境管理、固废处理、水处理及污水处理、环保技术类材料约 20 万字。
2005 年,翻译《环境保护教育读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2008 年,翻译专利技术资料约 200 万字。
2006—2017 年,翻译中日交流相关新闻时事类、经贸类、人文社科类资料约 10 万字。
2008 年,翻译日本震后救灾重建相关技术资料约 10 万字。
2009—2017 年,翻译中日合作项目及人员交流相关资料约 10万字。
2012—2017 年,翻译介绍日本最新环保领域技术等信息约 10万字。
译路通: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长期的翻译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翻译技巧或者策略?
刘 超:翻译技巧或策略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我认为在谈论翻译技巧或策略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阶段来谈翻译技巧或策略的问题。我的观点是翻译是一种辛苦的脑力劳动,主要靠的是循序渐进、常年的积淀,要重视“熟能生巧”“厚积薄发”,而不是基础尚未扎实,一上手就追求某些技巧或策略。也就是说一切翻译技巧和策略,其实都是在大量的实践和积累基础上,自然而然悟出来的,有一个逐渐形成认知的过程。离开了常年的知识积淀和不断探索,所谓的翻译技巧或策略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好比有一块精心管理、营养丰富的土壤,当你埋入种子时,时节一到自然就会开花结果。这些条件和过程缺一不可,缩短过程其实就是“拔苗助长”。
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单词、一句话的翻译苦思冥想、辗转反侧。很多时候一份资料或者一篇文章中的翻译中,会出现几个关键点,或者称为瓶颈的地方,仿佛大山横亘眼前,但当我们找到了钥匙,打开了通道,整篇的翻译就会变得活了起来,那种心情就好比辛苦登山之后,在山顶俯瞰到的无限美景。这个过程看似辛苦,但不可或缺。翻译工作者只有付出一定的辛苦和不懈努力,才能创造出优质的翻译作品。在多年从事中日互译的工作实践中,我也有一些还称不上技巧或策略的经验,在这里和大家进行分享。
首先,我有一点非常重要的体会,就是在日语能力之外,努力提高英语水平,可以在日常的翻译工作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众所周知,日本近代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大量使用汉字对欧美先进知识和概念进行翻译表达,但随着上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日本对英语文化中的新概念、新词汇等已不再采用过去的用表意汉字进行翻译的方法,而是更多使用片假名对英语进行表音直译,这一现象已经渗透到日本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更为普遍。
熟悉日本的朋友们都知道,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已有很长的历史,日本近代史其实就是与西方强力冲突和学习的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外来文化对日本本土的影响很大,与多个西方国家的交流,形成了日语中很特殊的一个现象,就是某个西方国家有某种擅长的专业领域,日本就会引进这个国家在该领域的专用词汇,用片假名直译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葡萄酒相关词汇多使用法语词汇,餐饮类词汇多使用意大利语,哲学类、技术类多使用德语等。因此,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如果在擅长的一门外语之外,再掌握或者精通另外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会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日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精准、高效。
——摘自《译界琼音2》之《策略技巧自然生 译海泛舟勤为径——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