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04年3月正式来到考评中心上班,具体负责办公室财务工作。记得那时的工作异常忙碌,中心领导和员工加起来只有五、六个人。由于中心刚成立,还没有开立账户、建立账簿、税务登记证、社保及公积金账号等,为了尽快办理各项业务,中心赵主任将公章、人名章、财务章、事业法人证书和中央编办批准中心成立的批复等文件资料一并交给了我,我每天带着所有章和资料在财政部驻北京专员办、银行、税务、社保、公积金等部门穿梭。
那时还正值翻译考试结束了第一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的英语试点考试,准备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英、法、日、俄、德、西、阿拉伯7个语种的考试。法、日、俄、德、西、阿拉伯各语种专家委员会成立、英语试题命制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到了专家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的那一天,原国家人事部、原国家人事部人考中心、原国家外专局培训的相关领导来到外文局,我们的局领导与他们一起与各语种专家委员会委员欢聚一堂,翻译考试让大走到了一起,大家为考试的开设而感到激动,各位专家也表示今后要大力支持考试工作,为国家遴选优秀翻译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时的阅卷工作还是原始的手工操作,口译试卷还是磁带录制,记得每次阅卷前,我们需要准备记号笔、剪刀、指套、拉杆箱等等,为了做好撕口译磁带上粘贴的考生信息胶条工作,大家还要提前将手指甲养长。记得第一次参加阅卷工作,中心领导和员工都亲自上阵,力气大的搬重的试卷箱,力气小的搬磁带试卷箱,实在搬不动的,几个人一起搬。阅卷准备现场一片忙碌,大家两、三个人一组,有的是笔译编号组,有的是口译编号组。大家仔细认真地核对考场记录单与实际收到的考生试卷是否一致,发现问题及时与考场联系,直至解决问题。笔译试卷一本一本的编好号后,按照顺序装入拉杆箱,二级的试卷用红色拉杆箱,三级的试卷用综色的拉杆箱;口译磁带上撕下的胶条被粘在了考场记录单上,二级的是黄色的胶条,三级是蓝色的胶条。每个组的同事配合非常默契,整个工作场景忙碌而有序。
随着考试报名人数不断增加,考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今口笔译考试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辅助阅卷。阅卷现场一排一排笔记本电脑整齐地摆放着,老师们每天再也不用红色签字笔批阅试卷直到手酸,中心的工作人员由“蓝领”变成了“白领”,考试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回顾这十五年,翻译考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报考人数从试点考试的1000多人次,发展到2018年全年21.3万人次,考试已进入全国大型职业资格考试行列,2017年被正式列入国家资格考试目录清单。考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我作为中心一名普通职工,能够与她共同走过15年,心里感到特别地骄傲和自豪!
考试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走过了15年,走进新时代,考试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祝愿我们的考试能够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为国家遴选更多语种的翻译人才,为国家对外交流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