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翻译资格考试正式推出15周年。翻译资格考试自2003年开始推出,经过15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初步建立了国家翻译人才评价体系,结合原有翻译职称评定要求,配套建立了一级翻译考评结合和资深翻译评审的相关规章制度,翻译职称评审模式顺利完成转型;二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考试组织管理体系,目前基本形成了中国外文局领导直接参与的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考试办协调管理,国家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负责组考,考评中心负责命题阅卷和日常管理的工作格局;三是培养遴选了一支职业翻译人才队伍,英、法、日、俄、德、西班牙、阿拉伯等七个语种的一、二、三级口、笔译以及英语同声传译共43种考试已在全国推开,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93万人次报名参加考试,逾12万人获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翻译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通道,为国家遴选了一大批优秀翻译人才;四是有效促进了翻译行业的规范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用人单位将持有翻译资格证书作为人员招录的必备条件或优先条件,翻译资格证书已逐步成为衡量翻译人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五是有效引导了翻译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实现了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和翻译资格证书制度的紧密衔接,体现了教育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用人需求;六是形成了较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翻译资格考试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被列入国家资格考试目录清单,并被《工人日报》客户端评为10个含金量高的证书之一,已成为我国翻译专业领域最权威的考试。目前有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的网民通过考试官网了解翻译资格考试。
这些成绩说明,经过多年努力,翻译资格考试工作硕果累累。然而,古人有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在翻译资格考试取得稳步发展的同时,考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我们仍然不能松懈,要“安而不忘危”。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样的要求为新时期的外宣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翻译人员新的使命。面对新的形势,翻译资格考试也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着力继续提升考试专业化水平,不断推动考试的科学发展,把考试发展推向新高,使考试更好地履行为国家和社会选拔翻译人才的重要职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继续努力:
首先,加强考试管理,提升考试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对于翻译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试题质量,做好保密工作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静下心来,谨遵“考试无小事,责任无盲区”,继续完善考试各项规章制度,扎紧制度的笼子,严格遵守中心规章制度和考试法规政策,继续着重强调考试保密、考培分开、回避制度等原则,为考试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精益求精做好翻译资格考试。正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今后,我们要更加细致,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将各项工作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高质高效完成好命题、审题、录音、阅卷等各个环节的每一个细节,严控试题质量,确保保密万无一失,继续实现翻译资格考试零差错。
其次,充分发挥专家力量,继续提升考试的科学性。“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要顺利完成各项翻译资格考试任务,仅靠考评中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依靠广大翻译和教学一线专家的参与,确保翻译资格考试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多年来,考评中心一直十分重视翻译资格考试专家队伍的建设。早在2005年6月,英、法、日、俄、德、西班牙、阿拉伯等七个语种的专家委员会就已全部建立,专家委员会调整、换届及时,至今已完成多次换届。随着翻译资格考试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大批高水平的专家、教授都参与到各项考务工作中。这些专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群策群力,为翻译资格考试多年来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推动翻译资格考试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后,我们也要继续倚靠专家力量,与其他机构、院校加强联系,特别是加强与译协的合作,共享高端翻译人才资源。不断将业内高水平专家吸收到各语种考试专家委员会的队伍中,并做好专家服务工作,让专家能够在愉悦、舒适的环境和氛围中参与到考试各项工作中,帮助翻译资格考试迈向新高。
第三,加快新技术应用,不断推进考试工作创新。近年来,考评中心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管理体系。同时,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更高效的工作模式,开展了计算机辅助阅卷、口译集中阅卷、翻译考试研究、专家信息库建设等工作。“明者因时而变”,时代不断变化,社会快速发展,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翻译资格考试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下一步,我们应继续稳步推进考试组织方式的优化升级。组织调研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分步推进主观试题智能阅卷系统的研发和实施,不断创新阅卷方式,提升阅卷质量和效率。在今后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中,我们要“胆子大、步子稳”,在稳步推进翻译资格考试各项工作的同时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开发利用各种新媒体资源,争取将翻译资格考试的各项工作推上新高峰。
第四,坚持以服务考生为本,扩大考试影响力。全国考生是翻译资格考试的服务对象,因此,在翻译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关心考生,了解考生需求。为帮助考生更好了解考试政策、掌握翻译学习方法,考评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在全国范围举办多场讲座;为便于考生咨询,考评中心专门设立了翻译资格考试咨询电话;为进一步推动MTI专业教育与CATTI证书相衔接,建立多所翻译资格考试推广基地;创新推出“翻译讲坛”系列讲座,邀请翻译专家和优秀考生进行访谈;在翻译资格考试官方微博“译路通”平台组织优秀考生经验谈活动,分享备考经验和应试技巧,在线解答考生问题;先后开放翻译资格考试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及时编发考试官网新闻、微博、微信等相关内容,平台还会及时推送翻译资格考试报名、答疑、讲座等消息,激励更多人学习翻译和参加考试,并使考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咨询考试信息;2014年,翻译资格考试证书查询系统正式上线,获证考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查询到证书信息。以上种种举措收效甚好,得到了广大考生的积极反馈。今后,我们也应不断完善微博、微信及考试官网的各项服务,继续深化与MTI教指委的合作,深入推进考试与MTI教育的衔接,坚持服务考生的宗旨,使翻译考试的各项服务惠及全体考生。
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志存高远,再遥远的地方也能到达。经过15年的发展,翻译资格考试已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只要我们继续扎实工作,以办好考试为宗旨、以服务考生为己任,发挥专家的专业特长,勇于创新,翻译资格考试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发展,成为在制定行业标准中拥有话语权的权威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