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翻译考试十五年成长历程

2019/1/30 15:23:30来源: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

  翻译资格考试,自2003年底开考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十五年来考评中心全体同仁秉持“使命为上,奉献为基;自律为要,保密为责;质量为首,卓越为求;协作为先,创新为荣”的理念,坚持“考试无小事,责任无盲区”,在团结奋进中不断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共同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值此翻译考试十五年之季,我作为一名从中心成立之初就参与考试工作的老同志,见证了翻译考试的成长和所有参与考试工作的专家、领导和员工们的辛勤付出。我认为翻译考试能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保证顺利发展,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外文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形成的科学管理机制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的需求大幅度提升,翻译专业人才队伍空前壮大,翻译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原有的翻译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制度已不能满足翻译人才评价、使用和管理的需要,急需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需要的新的翻译资格考试制度。新世纪伊始,中国外文局获得了原国家人事部的批准和授权,负责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的实施和管理工作,着手对国内各专业翻译领域中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从业人员、在校就读的外语及翻译专业研究生、本科生进行大量的调研和统计工作,并对翻译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初步形成了《关于加强翻译行业管理实行翻译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可行性报告》,开启了我国翻译职业资格(水平)考试工作进程。

  研究成立中国外文局翻译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即:中国外文局考试领导小组),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即:中国外文局考试办)和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先后成立英、法、日、俄、德、西班牙、阿拉伯七语种专家委员会。为完成好人社部赋予的国家级项目的各项职能,外文局领导对做好翻译考试考务各项工作提出了实现考试“零”差错的要求,从英语试点考试到各语种在全国推开;从考试大纲、教辅教材到各语种考试试题审定;从考试具体实施到政策宣传等等,外文局和考评中心各层级领导做到了亲力亲为,对重要项目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带队,重要工作检查督促。十五年来,翻译考试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规范的组织管理、有序稳步开展各项工作,得到了资格类职业考试同行的关注,也受到了人社部和人考中心的高度赞扬和广大考生的广泛认可,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2016年翻译资格考试全年报考人数突破10万人次,首次进入国家大中型职业资格考试行列,被《人民日报》微信评为全国含金量较高的13项职业资格考试之一。2017年被列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目录清单。2018年,经过反复调研和测试,于下半年开展了口译机考试点工作,表明翻译考试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又实现了新突破、跃上新台阶。

  二、所有专家为国家遴选高质量翻译人才积极工作,彰显出的高度责任感和为考试发展作贡献的迫切愿望

  随着翻译考试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约有1000人次的专家和老师参与翻译考试工作,他们大部分来自翻译和教育一线的高级专家,带着高度的责任感,为翻译考试命审题进行把关,确保试卷内容不出现政治、宗教和敏感性问题。工作上严谨务实又与时俱进,从科学公正角度,本着为每一位考生负责任态度,对每份试卷认真评阅,力求为国家遴选出更多翻译合格者。积极参与翻译考试宣传活动,努力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翻译专业技能和各种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应急措施,都毫无保留的与考生交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有机会通过近距离接触,了解或亲耳聆听过他们很多有趣的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英语专家庄绎传,他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平时在学习和工作中只要遇到没见过或生僻的英语单词,就记录到小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一本本小笔记就成了他独特的“字典”,这一长期养成的习惯即便是参与翻译考试工作多年也没有改变。如今庄老师应该有80多岁了吧,虽然不能继续参与翻译考试工作了,但他博学谦和平易近人的形象至今仍记忆犹新。

  德语专家钱敏汝,在参加“翻译论坛”时,给我们讲了关于她的学生的故事。她曾应邀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带了两名硕士研究生一同前往做翻译,会议的主题聚焦于自然科学哲学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走向,翻译内容学科跨度较大。当天看到两名学生带了两袋子词典,在会议方安排的桌子前,一个人翻译,另一个迅速帮助查字典。中午吃饭时又带着稿子,分别向德语和英语专家请教不明白的词语,然后再去请教中文专家翻译的对不对,这次翻译工作结束后,两名学生得到了非常好评价。我记住了钱老师最重要的一句话:中国培养的外语人才一定要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能力。

  日语专家王众一,在学习日语翻译期间,为提升自己的日语翻译能力,常用的训练方法是:观看带日语字幕的电影,同步将日文翻译成中文。或看新闻联播时,又同步将中文翻译成日文,以此找到同传的感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让语言呈现出色彩和温度。我记住了王老师最重要的一句话:翻译是跨文化再创造的过程。不只通过学习一种语言,去了解一个国家,而是要了解全世界。

  转眼翻译考试已走过十五年历程,已有累计93万人报名参加考试,有超过12万人获得证书,如今这些经过专家和老师们执着坚守、孜孜不倦,辛勤付出遴选出的翻译人才,已经走向全国各地,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并在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深深的认识到,这些专家不仅是翻译考试积累的宝贵财富,更是国家的稀缺资源。我为自己能有机会服务于这样一群顶级专家而感到万分荣幸和自豪。

  三、考评中心全体同仁团结奋进,凝聚而成的奉献和创新精神

  记得在考试初期阶段性,由于条件有限,为确保试题保密,录音工作常常借助于其他单位偏僻简陋的录音室或密不透风的录音棚里,虽艰苦但确保磁带录音质量的责任和试题保密意识不敢有丝毫放松;为了节约费用,阅卷前的几十包试题箱,都是中心从职工到领导,共6名同志集体动手,从单位装车、到现场卸车,遇到阅卷地点没有电梯时,就利用楼梯扶手上下滑动,但总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那份坚定;为给磁带编号,但号条又粘又软且无法二次利用时,考试机构的全体人员点灯挑夜,围坐在茶几旁边,把用指甲扣下来的号条堆得高高的,还要比对谁的“更高更险峻”的那份乐观;每当搬家公司的车装满试卷,中心老职工刘长虹、刘征连续多年,不管冬夏,与搬运工人一道沿途押运,车箱几乎密封,夏闷冬冷,但他(她)毅然转身踏向车箱时那份从容的背影,应该定格在现场每个人的心里;最壮观的莫过于20人挤在二十多平米宾馆桑拿间里挥汗如雨、口干舌燥进行人工登分的“壮观”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翻译考试是一项国家级的项目,安全性是考试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最初几年里,中心人员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少数员工由于工作懈怠或责任心不强,造成工作错误或潜在的稳定隐患一律辞退的残酷性,从此让中心员工们记住了考试“零”差错和零容忍的坚决态度。

  成绩来自努力,创新结出硕果。在保持考试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心从领导到职工,始终为如何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公正的翻译人才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研究和探索。以项目制形式,组织开展翻译考试研究工作,由中心领导亲自带队,走访了相关资格类考试机构,就考试组织管理及考试研究、题库建设、经费管理、从业登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调研。不断深化翻译考试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建设;加大考试研究力度,促进MTI证书与CATTI证书的有效衔接;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步改进阅卷方式,为翻译考试与新技术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是翻译考试进入下一个十五年的开局之年,成绩已成为过去,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让我们不记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国家遴选出更多高质量的翻译人才,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CATTI译路通

CATTI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