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加强我国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而设立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这个考试是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下,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组织实施与管理,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是2003年10月成立的。它负责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的协调和服务工作,承担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各语种、各级别考试命题、阅卷和题库建设及考试的宣传推广,总体协调培训认定机构以及协助策划考试大纲、教和教辅资料出版工作。
我骄傲,我是考评中心的一员
翻译资格考试是国家人社部在2003年推出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它是全国实行的、统一的、面向全社会的翻译专业资格认证考试,是对参考人员口译或笔译方面双语互译能力与水平的评价与认定。翻译资格考试自2003年首次推出以来,已经经历了15周年。回顾15年来的考试历程,翻译资格考试从最初03年报考人数的2000人左右,到2018年上半年就有10.24万人的报名,增长了近50倍,完全就是井喷式的突破。截至2018年上半年,翻译资格考试累计报名达82万人次,已有11万人次获得了翻译资格证书。2016年6月,翻译资格考试被《人民日报》微信评为“全国含金量较高的13个职业资格考试”之一。目前,它被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考评规模逐年扩大,考试影响越来越强。
我骄傲,我是考评中心的一员。
我是2004年入职于考评中心的考务处,作为考评中心的一名普通员工,我见证了翻译资格考试的成长过程。在这15年工作中,我主要工作是做翻译资格考试的考务和管理工作。我知道一个人处于什么岗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这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翻译资格考试做出最大的贡献。我的岗位很平凡,缺少高贵和浪漫,但是它需要我们每天都要紧绷保密意识,时刻牢记“考试无小事,责任无盲区”,考试的“零差错”。在平凡中创造辉煌,在奋进中体现价值。是我不懈的追求。
我骄傲,我是考评中心的一员。
我清晰的记得2004年在我刚刚进入考评中心的时候,正迎来翻译资格考试的阅卷工作。那时的阅卷是非常的辛苦,全部试卷都是从全国各地通过机要文件快递到考评中心。然后单位同志开车,大家人背肩扛的将试卷搬运到阅卷地点,并且人工进行编号登记。为了赶时间,我们经常是工作到夜里11:00。每天阅卷时,我们还要大箱小箱将试卷搬运到现场。同时每天都要整理试卷、清点试卷。在老师结束阅卷后,我们还要对试卷进行分数的整理,登记及录入。每个环节不仅要付出脑力,还要付出体力。这样一个阅卷环节,我们一直持续了好多年,直到后来,随着考试规模的扩大,考试人数的逐渐增多,有了搬家公司,替我们搬运试卷到阅卷会场;有了计算机扫描纸质的考试试卷,减少了我们在阅卷现场搬运试卷和后来人工登录阅卷成绩的繁琐工作。特别是2016年全面推行计算机辅助阅卷,开发完成笔译阅卷网评系统,进一步完善口译阅卷管理系统,改进网评软件和操作流程,通过纸质试卷的扫描,实现了在电脑上面的阅卷,彻底摆脱了过去阅卷时所付出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同时使阅卷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尽管如此,每次阅卷,考评中心全体出动,既要保证400多名阅卷专家在阅卷期间工作的顺利,又要保障大家劳逸结合,餐饮起居,不能出半点闪失。真可谓是为了考生,为了考试,考评中心全体员工尽管心疲力尽,但毫无怨言。
我骄傲,我是考评中心的一员。
记得最初几年,我们口译考试的录音工作是租用北矿金融大厦内的一个录音棚。一年两次录音工作,一般都是在寒冷的3月,或者是在闷热的9月份进行。因为录音棚内需要静音,所以工作时间里不能使用空调和暖气。大家冒着严寒酷暑,为了节约开支,缩短租用场地的时间,我们每天几乎都是超过8小时的满负荷工作。记得有一次日语专家结束录音和审听时,都到了晚上11点多钟。但是为了翻译考试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为了翻译考试的“零差错”,不论是专家还是我们工作人员,从没有计较和抱怨。伴随考试的进一步发展,考试规模的逐步扩大,考评中心逐渐完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和设备。在考评中心里搭建了录音室,大大的改善了录音的环境和条件。这样,每年3月和9月,我们就能根据自己的时间,从容的安排各个语种的录音和审听时间了。
我骄傲,我是考评中心的一员。
翻译资格考试从2003年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向前迈出一步,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是因为不断开拓创新,考试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个个难关,才能准确把握翻译人才成长规律,把握翻译人才评价规律,才能在不断完善中得到不断发展。伴随考试的进一步发展,考评中心逐渐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开发建立考试命题管理系统,创新题库管理模式。对考试证书查询库进行了改版升级,进一步规范了证书管理工作。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关注并参与CATTI考试的考生逐年增加。考试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考试官方“译路通”微博粉丝量达86.3万,页面直接浏览量突破3.2亿次;“译路通”微信用户已达10.4万;官方网站访问量已超过3亿次。
我骄傲,我是考评中心的一员。
翻译考试事业凝聚了全国七个语种最高端的翻译专家,形成了最强实力的翻译专家团队。由这样的专家团队建立的翻译人才标准和翻译人才评价制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专家队伍,考试才树立了品牌,才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和认可。
我骄傲,我是考评中心的一员。
展望未来,考评中心2018年调研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考试的应用,论证技术方案;2019年开发智能阅卷系统;2020年初步实现主观型试题计算机智能辅助阅卷功能,在一定范围内试用;2021年通过人工模拟调试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主观型试题自动阅卷系统的准确率;到2022年,全面实现计算机智能辅助阅卷系统与命审题系统、计算机化考试系统的无缝衔接和成熟应用。
展望未来,考评中心加强与高校共建考试推广基地,深入推进CATTI考试与MTI教育衔接;每年择优建立2所以上翻译资格考试推广基地,到2022年,考试推广基地增加到20所。考评中心加强与翻译用人单位的合作,进一步推进考试工作与翻译职业化的衔接。加强与行业组织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行业资源。考评中心加强与国外考试机构合作,积极探索考试国际化推广工作和证书国际互认。
展望未来,考评中心将以翻译资格考试被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翻译资格证书入选十大高含金量证书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体系,提升考试的专业性和公平性;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和改进组织方式和实施手段,提升考试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以整合考试相关资源为依托,进一步拓展考试工作领域,不断增强考试的影响力。到2022年,使考试总报考人数达到150万人次,考试合格总人数达到 20万人次。展望未来五年,翻译资格考试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考试实施机构将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把翻译资格考试做成具有较强国内外影响力的职业资格考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