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翻译资格考试的六年发展

2019/2/12 15:13:01来源: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

  我于2012年3月从中国外文局办公室调到考评中心工作,到2018年底已从事翻译资格考试工作六年有余。这六年,翻译资格考试得以快速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考试体系得以完善,考试模式实现创新,考生规模迅速壮大,社会影响显著增强,六年间年报考量增长了3.4倍,考试被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证书被国内主流媒体评为全国“含金量较高”的10大证书之一,世界50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在当地设立考点的愿望。回顾翻译资格考试的既往之路,作为一名考试的组织者,我由衷地为之高兴和自豪。

七语种一级口笔译考试推出 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翻译人才评价体系

  2012年5月,翻译资格考试英语一级口笔译考试举行,其中笔译和口译分别报名236人、67人,考试通过人数分别为68人和19人。这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出台《资深翻译和一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评价办法(试行)》(人社部发[2011]51号)之后在全国举行的首次一级考试。

  在总结英语一级口笔译考试的基础上,2013年上半年,国家首次推出了法语、日语、阿拉伯语一级口笔译考试;下半年首次推出了俄语、德语、西班牙语一级考试。至此,翻译资格考试七个语种在全国形成了完整的考试体系,即包括英、法、日、俄、德、西、阿7个语种,一、二、三级三个级别,口译和笔译两个类别的43种考试。

  翻译资格考试从2003年推出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以考代评”的政策,七语种的“资深翻译、一级翻译、二级翻译、三级翻译”的职业资格体系取代了原有的“译审、副译审、翻译、助理翻译”的专业技术评审体系,一套新的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翻译人才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推进计算机辅助阅卷 进一步提高了阅卷效率和水平

  2012年之前,口译阅卷方式是两名阅卷专家利用一台复读机进行听阅,笔译阅卷方式是两名阅卷专家一组对纸质试卷进行批阅。阅卷开始之前,需要对每一个考生的音频文件和试卷进行手工编号;阅卷结束后,需要将每个考生的得分情况手工输入电脑登分系统,为确保输入分数准确,每个得分必须通过两人各输入一遍,如两次输入一致就通过系统验收,如果两次不一致,系统自动标示提醒,人工需再次查找试卷核实后进行纠正。当时考评中心员工10多个人,为完成编号和登分工作,每次阅卷都需要从局保卫处和零五厂零时借调10个人左右。2012年单次考试考生只有2万多人,即使完成这样规模的一次阅卷工作,从编号开始到登分结束,先后也得需要15天左右的时间。按这样的方式进行阅卷,费时费工又费力,每次阅卷结束大家都会累得筋疲力尽。

  随着考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运作模式难以为继,计算机辅助阅卷逐渐被提上考评中心的议事日程。首先实行的是口译计算机辅助阅卷。考评中心依托世纪互联公司开发了“翻译资格考试口译阅卷管理系统”,该系统在计算机上操作,考生音频文件的格式在进入阅卷系统之前进行了统一,考生身份也统一进行编码。考评中心运用该系统首次完成了2015下半年的口译阅卷工作,该系统实现了阅卷流程衔接的网络化、数据分发汇总的自动化、阅卷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彻底改变了以往试卷编号、任务分发、试题评阅、成绩提交、专家质检、成绩录入的手工操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口译考试阅卷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了翻译资格考试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口译阅卷系统成功实施后,考评中心又于2016年上半年委托世纪互联公司开发了笔译网评阅卷系统。阅卷之前对全部对纸质试卷进行电子扫描,考生试卷变成了一张纸的电子图片,阅卷时将扫描后的试卷图片放入计算机阅卷系统即可进行阅卷。阅卷时在一个大会议室内布置400多台电脑,场面蔚为壮观。电脑屏幕上呈现的是一份份考生答题卷扫描切割后的试题图片,评卷老师按照扫描图片呈现出的答题情况进行评阅。评卷采取双评模式,双方给分的差距在合理区间的取平均分,超出合理区间的提交第三人再次评分,第三人的得分与前二者相近的一方取平均分。评分结果最后由质检专家进行统一抽检、审核,确保做到科学规范、公平公正。计算机辅助阅卷的成功实施有效提高了阅卷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科学化水平。

邀请MTI院校教师参加阅卷 确保了翻译资格考试阅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到2012年,考评中心单次考试邀请阅卷专家人数达到了300多人,当时阅卷专家主要来自外交部、外文局、新华社、国际台、军队等翻译实践部门。随着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阅卷专家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个问题,考评中心领导班子进行多次研究,最后决定向考试领导小组领导和考试办领导报请示,请领导同意考评中心邀请MTI院校翻译教授参加阅卷,这一请示很快就得到考试领导小组和考试办领导的批准。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考评中心正式向MTI院校发出邀请翻译教授参加阅卷的函,MTI院校反应非常积极,最后考评中心从60所MTI院校中挑选了60位教授和副教授参与阅卷,这是考评中心首次正式集中邀请MTI院校教授参与阅卷。截至2018年底,考评中心共邀请全国 近220所MTI院校的 1300多名翻译教师参与了阅卷,有的教授参加阅卷达10余次之多。现在每次阅卷来自MTI院校的翻译教师达250多人,全年超过500多人次,占全部阅卷专家的3/5,成为阅卷专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力量,有效解决了阅卷专家数量不足的难题,确保了考试的可持续发展。

  更令人欣喜的是,MTI院校的阅卷老师成为了推动考试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阅卷结束后,将阅卷中发现的考生问题直接反馈到教学当中,有效提高了MTI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们边教学边宣传考试,极大地鼓励了MTI学生的考试热情。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参加考试的政策措施,学生参加翻译资格考试的热情高逐年高涨。截至2018年底,全国MTI学生共报名88728人次,有10187人次获得证书。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邀请MTI教师参与阅卷,翻译资格考试在学校就不可能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

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推广考试 考试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人社部领导、外文局领导都高度重视考试宣传推广工作,多次对考试宣传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考评中心领导在原有考试宣传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开阔思路,不断丰富载体,努力创新方式,先后于2012年、2013年建立了译路通微博和微信,对考试官网进行了改版;于2015年起与高校共建8个翻译资格考试宣传推广基地;先后组织五届翻译资格考试征文活动;编辑了一系列考试图书和期刊;通过国内主流媒体进行积极宣传,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考试宣传新格局。

  在这些考试宣传推广工作中,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开通“译路通”微博。为了研究开通考试微博问题,考评中心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会上讨论最多的是微博名称问题。当时大家提了好几个方案,其中有一个方案是“译路畅通”,大家认为这个名称读起来比较顺口,也容易记忆。但是,大家认为这个名称与交通广播电台的“一路畅通”谐音,所以经过研究后,决定去掉“畅”字,叫“译路通”,这个名称得到了全中心人员的一致赞同。为了办好“译路通”微博,我还与当时综合处的两位同事一道去外交部进行调研,学习“外交小灵通”微博的运行和管理经验,外加部新闻司的宫宇峰处长给我们进行了认真介绍,传授了一些如何管理运行微博的做法和经验,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办好考试微博的信心。后来谁都没有想到,“译路通”微博开通一个月粉丝就突破了10万。外文局领导几次听取“译路通”建设和运行情况的汇报,人社部人考中心专程到考评中心调研“译路通”发展情况,对考中心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推广考试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我本人也代表考评中心在大连海事大学召开的全国考务会上作了关于“译路通”微博建设和运行情况的经验介绍。目前“译路通”已在广大考生中耳熟能详,已成为翻译资格考试的一个代名词。截至到2018年上半年,考试官网已有50多个国家的网民浏览;“译路通”微博粉丝已逾86万;“译路通”微信用户超10万人。翻译资格考试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招聘翻译,都把获得翻译资格证书作为必备或重要条件。

  考试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前国际译联主席刘崇杰来京调研时,对翻译资格考试予以高度评价;白俄罗斯、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先后来京考察交流,希望能在当地设立考点;考评中心也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探讨翻译资格证书的国际互认。2019年新年刚过,考评中心就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签订了在该校孔子学院设立翻译资格考试考点的协议,翻译资格考试迈出了海外设立考点的第一步,正式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CATTI译路通

CATTI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