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CATTI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而我有幸见证了她的出生和成长。许多往事,历历在目。
一、初创
2003年3月,国家人社部制定下发了《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委托中国外文局负责CATTI考试的具体实施工作。外文局决定设立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组建英、法、日、德、俄、西、阿等七个语种的专家委员会。
2003年的春夏之交,非典肆虐,人人自危。我却于6月中旬应邀到居庸关长城脚下的一条山沟里,向筹建考评中心的两位负责人介绍法语翻译界的情况、探讨法语专家委员会的组建与法语翻译考试的实施。由于水源受到消毒液的污染,同行者中多人不适,瘙痒达数周之久。
2004年初,我以中国翻译协会中译法研讨会秘书长的身份提交了法语专家委员会推荐人选名单。同年5月,由12位资深翻译和知名学者组成的全国翻译考试法语专家委员会成立,我忝列其中。在之后的历次换届中,我均得以连任。
CATTI前十年,我身为外文出版社法文部主任和中译法研讨会秘书长,本职工作和社会工作都极为繁重。但我始终把全国翻译考试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几乎是有求必应。在参与度方面,无人能比,一直发挥着核心专家的独特作用。
作为法语专家,我参加了与法语翻译考试有关的所有活动。如法语翻译考试调研会、研讨会;法语考试大纲的研讨、编写、初审、终审、修订;法语模拟考试、试点考试、正式考试的命题、组卷、初审、终审、录音监听审听、考试值班、阅卷、建题库;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等等。
每次阅卷,我都是交接员,负责从考评中心值班室领出试卷,分发给各位老师。午饭或晚饭前,再将所有试卷收回,装入大行李箱,送回考评中心的值班室。因此,我必须比其他老师早到或晚走。
作为最年轻的法语专家,我承担了大量的服务、组织和协调工作。
考评中心成立初期,没有配备专门的法文工作人员。我毫不犹豫地成了考评中心的编外人员,负责法语试题的组卷及初终审后的修改,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周末及节假日,有时甚至工作到深夜。
CATTI初创时,无经验可循,一切必须从头开始。我跟着考评中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日以继夜地细化考试的各个环节。当时,考评中心没有自己的录音室,在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附近的北京矿冶总院录音和编辑。我们为口译考试的录音设计了开场曲和结尾曲,选定了合适的乐曲及其长度和音量。我们还为每段录音添加了提示音,为二级口译实务设置了中间休息,在结尾曲中添加“考试结束”(Ce test est terminé)的提示。虽然劳累,但我们都为取得的成果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作为“外人”能参与其中,更是感到荣幸。
我还应考评中心的邀请,到法国大使馆和高等院校宣介CATTI。法语一级、二级、三级考试大纲及教材的审定和编辑出版工作全部由我负责。
二、审校
与其他职业资格考试相比,CATTI考试模块非常复杂。不仅分一级、二级、三级,还分口译和笔译。每位考生都要通过实务和综合能力两项考试。实务有中译外和外译中,综合能力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命题作文或综述。每次考试前,专家们都要准备A、B两套试卷。全部试卷加上答案多达一二百页,而初审和终审只有两三天时间。尽管六位专家分成三组分别审读,但时间还是极为紧张。加上每位专家对问题的理解、对答案的把握、对中外文格式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即使经过终审的试卷依然有改进的余地。
为了实现CATTI考试“零差错”,国家人社部和中国外文局决定增加印前审校环节。
国家人社部主管人员从A、B卷中随机抽出考题,组成待考试卷。每个文种的二位专家通读试卷,找出问题并加以改正。
三、面试
在2004年的法语试点考试中,参加三级和二级口译考试的考生总共只有23人。而参与命题、组卷、初审、终审、录音监听和审听、阅卷的专家也不下20人次,另外还有磁带制作的成本。为了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考试方式,也为了给其他小语种提供经验,国家人社部和中国外文局决定,2005年的法语口译实务采取面试方式。
从2004年年底开始,我和其他法语专家先后多次进行口译实务面试可行性研讨和命题研究,并于2005年5月中旬进行了模拟测试。为了保证口译实务面试的正常运行,我们反复研究,多次演练。我模仿考生,翻译由专家当场朗读的中法文信息。
2005年5月28日下午,CATTI法语口译实务面试在对外经贸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深圳、本溪等地的26位考生前来应试,其中三级16位,二级10位。8位专家分为4个小组,三级和二级各有两个组。每组均有一位翻译实务的高手和一位高校知名教授,另外还配备一位外籍人士,负责法语部分的朗读。由于准备充分,面试过程非常顺利。5位考生通过三级口译考试,3位考生通过二级口译考试。
但是,这次口译面试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如:同时集中10余位高级专家,人力投入成本太高;各组对标准的把握不尽相同。另外,随着考生人数的增加(第二年参加法语口译考试的人数即过百),这种面试形式将难以为继。因此,这次口译实务面试成为CATTI空前绝后的考试。
四、受益
CATTI设立之前,我遇到了职业发展的瓶颈:无论如何努力,翻译水平都难以得到突破性的提高。CATTI的设立,为我提供了通向高峰的台阶。
我的本职工作是对外宣介中国,相当于CATTI的笔译实务汉译法。但CATTI考试不仅有笔译还有口译,不仅有实务还有综合能力。因此,在审定试题时接触了涉及法语和翻译的方方面面,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我总是把审题当作对自己语言知识和翻译能力的测试,务求完全理解与准确把握。这不仅有益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错误,还全方位地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分别来自外交部、文化部、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中央部委、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参与翻译考试的其他老师也都是各自领域名副其实的专家。他们博闻多识,学养有素。每次的交流和研讨都让我获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我从各位专家身上学到了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和虚怀若谷的处世之道。
CATTI考试不设门槛,因此,CATTI考生来源广泛,藏龙卧虎。他们也为我提供了很多灵感。有些词句,虽然经过多次讨论,各位专家仍难以形成令人满意的译文,但阅卷时却能看到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
十几年来,我为CATTI付出了很多,但我得到的更多。
五、期望
15年来,CATTI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12月的首次英语考试,仅有1682人报名。而2017年,英、法、日、德、俄、西、阿七个语种的报名人数达15万人。截至2018年上半年,累计报考82万人次,近11万人获得证书。
CATTI推出以来,法语翻译考试实现了真正的“零差错”。这首先归功于各位法语专家与老师的辛勤努力。当然,这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有关工作人员的配合。
法语专家委员会是一个团结融洽的集体。各位专家都非常认真负责,每次开会,绝少迟到早退。讨论问题时,总是气氛热烈,各抒己见。遇到矛盾时,都能抱着为考试负责、为考生负责的态度,找到解决办法。吃饭时,大家围坐一桌,其乐融融。饭后还要一起百步走。能成为这个温馨集体的一员,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国家人社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中国外文局的有关领导对CATTI考试非常关心。每次的终审和阅卷都亲临指导,不厌其烦地强调公平公正原则以及考试安全和保密。
考评中心关心专家的冷暖,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让专家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和休息。
希望CATTI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发现更多的翻译人才,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