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参加翻译资格考试工作有感

2019/1/30 14:44:26来源: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

  2018年是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实施的十五周年。我是在2006年德语翻译资格考试推出之后参加此项工作的,并荣幸地被聘为德语专家组组长。十多年来,我先后参与了德语考试的各个环节,即命题、拼题、初审、终审、审校及评卷,还多次参加了总结和交流经验的研讨会。可以说,参加德语组翻译资格考试工作成了我“退而不休”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我发挥古稀之年“余热”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我践行“老有所学”“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方面。而我之所以能坚持十多年参与此项工作,应感谢主管全国翻译资格考试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外文局考试领导小组的信任和指导,也归功于外文局考评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关怀和全力支持。

  我关心翻译资格考试这个国家项目,并身体力行地参与此项工作,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首先,我是翻译出身的外事干部,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我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有较多的切身感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外事工作告诉我,外语是对外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时甚至是对外斗争的重要“武器”。

  1950年底,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响应祖国号召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后来被安排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头一天进教室就被黑板上一个醒目的标语“掌握英语,同帝国主义斗争!”所吸引。从今天的认识来看,这句话无疑有片面性,因为语言是沟通思想的工具,掌握外语应为不同国家间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友好相处和互利合作服务。但在当年举国上下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严重威胁我国安全的大背景下,这一标语却成了激励我们努力学好英语的政治动力。事实上,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当时也确实上了朝鲜战场,以英语为工具做美军战俘的工作,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宝贵贡献。

  1953年,我被选派去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改学日耳曼语言文学,三年后未能毕业就因工作需要而被调入我国驻民主德国大使馆担任大使翻译,从此开启了我的外交生涯,成了“文装的解放军”。从那时起,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我从事了整整四十年的官方外交和六年民间外交,参加了近十二年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虽然工作形式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发展权益,都要宣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历史文化和政策方针,以增进外方对我国的了解,消除误解,减少偏见或成见,推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并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此过程中,我日益深切地认识到,相对于我国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软实力还相对滞后。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我国广大干部直接用外语对外做宣解工作的能力还较薄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和深入。就我国的翻译队伍而言,虽然为国家领导人服务的精英翻译水平令人钦佩,但面上的翻译队伍水平亟待大力提升。多年的观察不时地使我想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性。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搞开门建设,为此需要更深刻地了解外部世界,需要更有效地宣解中国的国情、发展道路和政策理念,需要同各种妄图遏制中国发展的势力做斗争,需要更好地掌握外语这一“工具”和“武器”。

  基于上述感触和认识,我认为人社部建立全国翻译资格考试机制以规范全国翻译资格审定,促进翻译队伍建设,提升翻译人员水平,是一项非常及时而重要的举措,也是实现强国梦的需要。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我高兴地参与此项工作,为其成功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其次,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涵盖英、法、日、俄、德、西、阿拉伯七个语种。应聘的专家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工作经历,其中多数是现职人员,也有少量退休的老同志。可以说,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任务,即承担七个语种的翻译人才评价标准制定及命题和评定工作而走到一起来了。这是一个外语水平高超、工作经验丰富、经过认真挑选的外语专家队伍,是进行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的理想组合。他们有共同的意愿和能力,就是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外文局考试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导下,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认真负责地努力完成国家考试的具体工作。

  就以我所在的德语组为例,每次参加的人员会有变化,但基本上都是来自德语专业很强的几个单位,如北外、北大、北京二外、外文局、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编译局以及外交部等外事部门。他们的德语水平各有千秋,且熟悉不同领域的德语,具有理想的相互补益条件。比如,大学里的教授对语法的掌握是其他领域的专家难以比拟的;外文局的德语翻译在笔译和文字编辑方面经验丰富;国际广播台的德语干部熟悉时政常用词汇;中央编译局的德语专家熟悉理论术语;外事部门的同志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术语较为擅长。身处这样的组合,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随时相互求教、切磋,求得较快解决。总之,在这样一个群体里共事,我受益匪浅,对我来说是“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理想机会。

  再次,翻译资格考试是一项高度严格又周密细致的工程,容不得半点疏漏。它使全国翻译资格的评价规范化和制度化,具有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这是我国人事工作在翻译资格评定方面的一大进步,也是对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外语人才的一种激励。但做好这项工作并非轻而易举,对参与其中的专家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除了严守保密规定,试卷中不得出现政治敏感问题等等之外,关键是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试题必须符合翻译工作的特点,要反映考生必须具备的水平和能力。作为一个翻译,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中、外文语言,而且要具有宽广的知识,熟悉中、外双方的国情,包括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经济、科技、法制、军事、外交政策、双边关系、国际形势等等。因此,试题内容应尽可能多样化,不能偏于某一个领域,并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性,避免老旧过时或太窄太专的题材。为此,命题专家须准确了解要求,尽可能事先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保证严格按照要求出题。

  其次,翻译资格考试分一、二、三不同的等级和口译、笔译、综合、审定等不同的类别,试题的难易度必须与其不同的等级要求相符,严格把关,防止偏“难”或偏“易”。据个人观察,从考生通过率来看,这几年德语组试题的难易度总体上符合要求,但有个别试题偏难的情况,应予注意。

  再次,翻译资格考试工作的每个环节,如拼题、初审、终审、审核,都是两位专家一组,实行“一致同意”才能通过的原则。这是所出试题和标准答案或参考译文符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正确无误的重要保证。在实践中,面对疑难问题,难免会出现不同意见。在此情况下,同组的两位专家须本着相互尊重、谦虚谨慎的精神认真切磋,共同寻找理想的解决方案。唯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智慧,凝聚合力,铸就试卷的高质量,确保资格考试具有真正的权威性。

  回顾十多年参加翻译资格考试工作的历程,我深感收获颇丰,既为能够“老有所为”而欣慰,更为“老有所学”而振奋。据外文局考评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上半年,以英语为主的全国七种语言的翻译资格考试报考总数已突破82万人次,近11万人次获得证书。其中德语报考共计5224人次,通过者达700余。我为已经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愿为争取更大的进步继续努力!

CATTI译路通

CATTI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