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全面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强大蓬勃生机。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百年征程中留下了无数不可磨灭的足迹,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无数值得永远铭记的名字。
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党支部、团支部特别策划了“诵读革命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从灿若繁星的历史长卷中选择了《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通过诵读来体悟革命英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信念与忠诚、永远坚守的初心和使命,追寻共产党人的光荣与梦想、伟大与辉煌,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本期诵读的内容是王尔琢的“托孤书”、贺页朵的“宣誓书”、傅烈的“绝命书”和寻淮洲的“请战书”。
“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
这是1927年6月北伐军第四军25师74团参谋长、共产党员王尔琢写给父母的信。信中提到的凤翠,是他的妻子郑凤翠。
王尔琢和郑凤翠都是湖南省石门县官桥村人,两人青梅竹马。1923年10月,王尔琢与郑凤翠正式完婚。婚后仅仅三个月,王尔琢得知广州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毅然辞别新婚妻子,前去报考。
谁知这一走,竟成为这对恩爱夫妻的永诀。
在离家的三年多里,王尔琢不仅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还在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培养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他战功赫赫。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牵挂妻子和从未谋面的女儿的王尔琢写信让母女俩到武汉团聚。没想到,还没等到一家团聚,就发生了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革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王尔琢成了被通缉的“中共要犯”,不得不紧急离开武汉。
1927年6月的一天,在武汉的一处街巷里,郑凤翠带着她3岁的女儿桂芳,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丈夫王尔琢为她们租好的住处,但是屋内却空无一人。
母女俩空等了十多日,也没有等来亲人,只得给丈夫留下一封信遗憾返乡。三岁的小桂芳出生后还未见过父亲,父女俩一生中唯一的见面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等到王尔琢再回到武汉时,才发现妻子和孩子已经回了老家。
在遗憾中,王尔琢提笔给家中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信,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托孤书”。至此之后,他蓄须明志,又踏上了革命道路。
王尔琢从武汉赶赴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和红四军参谋长,成为工农红军最年轻的军参谋长。
1928年8月25日,王尔琢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圩追劝叛徒时,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在王尔琢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传世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朗读、编辑/徐菲菲)
“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是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的一份入党誓词,也是中国共产党现存最为独特的入党誓词。虽然这份誓词饱经沧桑、陈旧模糊,但目睹者无不深深震撼于书写者贺页朵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
贺页朵原本是一位普通农民,在井冈山地区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感召下,他满怀热情地投身其中,把自家的榨油坊提供给红军当作秘密联络点,建立起一个地下交通站,为红军搜集和传递情报、运送伤病员、转运食盐等物资。
1931年,贺页朵45岁。由于表现出色,他的入党申请被永新县中共党组织批准了。1931年1月25日晚上,贺页朵激动地捧出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布,一笔一划地在上面写下入党誓词。贺页朵识字不多,24个字的入党誓词中他写了6个错别字,最能体现贺页朵革命信念的,是他在红布两边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与入党的时间、地点。要知道,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制造白色恐怖的年代,名字和入党地点写在入党誓词上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被敌人发现,不但会失去自己的生命,还会累及家人和亲友。
1934年,贺页朵在一次伏击战中负了重伤。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坚持斗争,后来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写有入党誓词的布条用油纸包好,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把“宣誓书”取下来默默诵读,并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1949年8月,贺页朵盼来了解放,他取出写着入党誓词的布庄重地对家人说:“我入党时,介绍人反复嘱咐,宁愿杀头,也不能告诉任何人。从入党到解放有十多年了,我没有告诉你们,因为这是党的机密啊!”
1951年,中央派慰问团到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时,贺页朵将这份珍贵的入党誓词亲手交给慰问团负责人。
这份在井冈山时期唯一保存下来的入党“宣誓书”,他虽然写了一些别字,这些别字并不减少它陈列在革命博物馆的意义,倒使人感到它忠实、可爱、可贵。
(朗读、编辑/梁倩如)
“我这次牺牲并不出乎意外,父亲不必过于悲伤,还可以再讨一个或继承一个,你就当作没有生我这样一个孩子,只有这样想法。我自问没有什么对不起家庭的地方,但是使你现在十分悲伤。我并不悲伤,若干年后,你一定会理解的。”
这是革命烈士傅烈1928年就义之前,留给父亲的一封遗书。
傅烈,原名傅见贤,1899年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其父傅善庆,在镇上开办了一家“傅启顺米栈”,家境殷实。作为家中独子,傅烈一直被父亲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子承父业。
1919年4月,父亲给傅烈安排了婚事,刚从临川毓灵女子学校毕业的女学生陈彩蓉与傅烈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傅烈还将妻子的名字改为陈才用,希望妻子发挥才干,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1919年6月,父亲安排傅烈到上海吴长泰机米厂去做学徒。当时,五四运动爆发不久,傅烈被上海各界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行动深深吸引,决心投身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年底,他回到临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结果父子俩大吵了一场。父亲不理解傅烈的选择,而妻子陈才用却坚决支持,她暗地卖掉了自己的嫁妆,凑齐了丈夫的300元旅费。
在法国的勤工俭学中,傅烈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人,成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的筹建人之一。1924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5年7月,傅烈奉命回到祖国,到广州参加革命,在中共广东区委负责情报工作。后经组织特许,妻子陈才用也来到广州,和他一起投身革命。
1927年,四川发生“三三一”惨案,大批共产党人被杀害,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傅烈临危受命,被派往重庆重建四川省委。傅烈到达重庆后,立即组织重建了中共四川省委,并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军阀统治的《四川暴动行动大纲》。在省委和傅烈的领导下,万源、宣汉、达县、蒲江、南溪、绵竹等地先后爆发武装暴动,四川革命形势为之一新。
正当四川革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危机却在悄悄降临。1928年3月9日,在重庆兴隆巷8号,正在秘密开会的傅烈等人被捕入狱。在狱中,傅烈受尽各种毒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
1928年4月3日,敌人将傅烈在朝天门外残忍杀害。临刑前,傅烈给父亲和妻子各留下一封家书。在给妻子陈才用的信中他写道:“你是知道我怎样死和为什么而死的?!你要为我报仇,要继承我的遗志,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
在信的末尾,他写下了“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
傅烈用自己短暂而耀眼的一生,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誓言。
(朗读、编辑/孟小帆)
1934年12月14日,在安徽省太平县谭家桥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遇国民党军,在抢夺制高点的战役中,冲锋在先的19师师长寻淮洲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2岁。临终前,寻淮洲反复念叨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
寻淮洲家境贫寒,父母还是想尽办法,让他在9岁那年进入了当地小学读书。13岁那一年,寻淮洲又考入了高小,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并萌发了革命志向。他曾在高小作文中写道:“革命的意义,是革除腐劣而建新优:如社会黑暗,便起社会革命;政治腐败,便生政治革命。”
为了实现革命理想,1927年,寻淮洲告别亲人,独自赶往长沙,去投奔浏阳工农义勇军。
1927年9月,寻淮洲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又追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寻淮洲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屡建奇功,21岁便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军团长,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1934年7月,红七军团受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担任总指挥。同年11月,红七军团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寻淮洲任19师师长。
1934年12月,红十军团首战谭家桥,为了争夺制高点,寻淮洲率部先后发起三次冲锋,都遭受失败。在发起第四次更大规模冲锋时,寻淮洲不幸腹部中弹。但他依旧忍着剧痛,指挥战士们往前冲。
12月16日,部队转移至泾县茂林镇,寻淮洲终因流血过多,英勇牺牲。寻淮州的遗体被就地埋葬,却不幸被随后赶到的国民党军掘墓破棺,残忍地割下头颅示众。
1938年5月,陈毅率部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途经茂林镇时,为寻淮洲重建了坟墓,并为他亲笔撰写了墓志铭:“寻淮洲同志是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这是寻淮洲的临终遗嘱,更是他的请战书,展现了一个优秀红军将领为国为民英勇牺牲的精神和初心。
(朗读、编辑/刘涵滋)
(文章内容选编自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创作的《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