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全面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强大蓬勃生机。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百年征程中留下了无数不可磨灭的足迹,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无数值得永远铭记的名字。
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党支部、团支部特别策划了“诵读革命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从灿若繁星的历史长卷中选择了《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通过诵读来体悟革命英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信念与忠诚、永远坚守的初心和使命,追寻共产党人的光荣与梦想、伟大与辉煌,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本期诵读的内容是张朝燮的“两地书”、卢德铭的“行军书”、夏明翰的“就义书”和陈毅安的“无字书”。
张朝燮的“两地书”
张朝燮出身于官宦之家,王经燕的父亲是永修县的“首富”,两人均出身富贵,家境优越,却毅然放弃了安逸与悠闲,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9年春节后,青梅竹马的张朝燮和王经燕喜结连理。1924年,张朝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期间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工人部长。1925年,在丈夫的影响下,王经燕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秋,王经燕受党组织派遣,准备前往万里之遥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以革命事业为重的张朝燮鼓励内心犹豫的妻子服从组织安排,不要留恋家庭和孩子。行前,张朝燮填词一首,装入信封,让妻子在旅途中拆读。这首《念奴娇·送别》的词中,没有长亭送别的依依不舍,也没有西出阳关的悲哀与凄凉,“猛进猛进,学成归来杀贼”。催人奋进,激烈豪迈。
此后两年间,虽远隔万里,但鸿雁传书、互诉衷肠。厚厚的信笺,见证了一对远隔万里的革命伴侣之间的两情相悦、共同成长,他们为着共同的理想和初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张朝燮被罢免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工人部长的职位。他回到老家永修继续革命工作,担任中共永修地委组织部长。
1927年3月27日晚,张朝燮给妻子王经燕写下了家书:
“就是我们的感情也要社会化,不要把对于私人感情的热烈,超过对于团体感情的热烈。”“我们的特别关系是永久存在的,不过现在我们只能把它埋在深深的胸怀里。不然就要误了我们公共的使命。”
张朝燮没有想到,这封家书竟成了他给妻子的绝笔。19天后的4月15日,张朝燮被百余反动匪徒包围。他奋不顾身突围求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而此时,王经燕已完成学业,正准备回国。噩耗传到莫斯科,王经燕痛苦万分,但她迅速抹干泪水,毅然回国。后来,王经燕担任了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1928年6月省委机关被破坏时不幸被捕,后惨遭杀害,时年26岁。
(朗读、编辑/胡巍)
卢德铭的“行军书”
“现因时局转变,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我暂时不寄家书,你们也不要来信。我没有钱寄回来。”
这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卢德铭给家人的最后一封家书。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堂堂的国民革命军的团长,居然连贴补家用也无能为力。
卢德铭,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黄埔军校二期毕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征和北伐中冲锋陷阵、屡建奇功,是叶挺麾下的著名战将,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战斗。
戎马倥偬之际,他没有忘记给家人写信,将行军途中的见闻,战斗所遭遇的损伤,一一告诉家人。
“这场战役歼灭了很多敌人,但是我们的伤亡也不少。我们的营长曹渊同志也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我们这次北伐,有这样的顺利进军,全靠群众的支持。自广州出发以来,沿途都有老百姓给我们做向导,并主动给我们搬运子弹等辎重。”
在行军路上,他也会像一名普通的青年人一样,从与亲人欢聚的梦乡中醒来。
“我不是不怀念家庭,其实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儿等。在梦中我曾发呓语,呼喊(侄儿)权一、少南。醒来时同志们笑我说,参谋长还在思乡呢!”
1927年9月,卢德铭奉中央指令率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起义部队总指挥,成为毛泽东革命军事生涯的第一个军事搭档。
9月19日,遭受很大损失的各路起义军在浏阳文家市会师。当晚,毛泽东召开前委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上发生了激烈的讨论。卢德铭批判了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坚决维护毛泽东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意见。由于卢德铭在部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会议最终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由此,党在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正确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1927年9月25日,在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途中,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卢德铭仅带一连兵力在芦溪山口岩一带阻击敌人,胸口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在卢德铭10来岁的时候,父亲就给他定了亲。女方叫颜瑞琴。在家信里,卢德铭曾经略带稚气地写出这样的话:
“如果瑞琴真要等我,则我对她有几点要求:一要读书;二要革命;三不要缠脚。”
在他看来,不久以后,他一定会与瑞琴再见面。接到他最后一封信后,他果真没有再寄回钱,也没有寄来任何一封家书。
未婚妻瑞琴精心保留着他年轻时写的信,珍藏着他的两张照片,一直到老。
(朗读、编辑/梁倩如)
夏明翰的“就义书”
武汉市警予中学,曾是大革命时期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烈就义的地方,夏明翰烈士气壮山河的《就义诗》,就是在这里用生命写就的。
夏明翰兄弟姐妹十人,他排行第三。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接触到进步思想,并组织参加了响应五四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大游行。这让他的祖父大为恼火。
1920年,夏明翰毅然离家出走,并在长沙结识了毛泽东,后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后,夏明翰积极投入工农运动。参与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领导发动了平江农民暴动,他还带动了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同他一起闹革命。
1928年1月,夏明翰奉命到湖北省委担任领导工作。此时,整个武汉都被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临行前,夏明翰特意买来一颗红珠赠予妻子,并留下一首明志诗:“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
1928年3月18日,由于叛徒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入狱后,分别给妻子、母亲和姐姐写了三封信。
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中,他写道:“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信中提到的“赤云”,是夏明翰的女儿夏芸,当时只有4个多月。
在给母亲的信中,夏明翰写道:“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
夏明翰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我们没有罪,我们要斗争。”
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施用了种种酷刑,但都不能使他屈服。3月20日清晨,夏明翰被押赴汉口余记里刑场。
他就义之前,敌人军官问他:“你还有没有什么话说?”他说:“有,拿笔来。”他便写下了《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牺牲后,他的弟弟夏明震、妹妹夏明衡、弟弟夏明霹、外甥邬依庄也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朗读、编辑/刘乐)
陈毅安的“无字书”
1931年3月的一天,湖南省湘阴县一个名叫李志强的女子,接到了一封寄自上海的来信,然而两张信纸上竟空无一字!
这让李志强伤心欲绝。因为写信的人是她的丈夫陈毅安。之前丈夫就曾对她讲过,“如果哪天你要是收到我的一封无字书信,就说明我已经离开人世,你就不要再等我了。”
李志强和陈毅安相识于1923年。当年,18岁的陈毅安正在湖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暑假期间,他回到了家乡湘阴县,特意拜访了小学语文老师,正巧遇上了师母的外甥女,当时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就读的李志强,两人一见钟情。8月的中秋节,陈毅安的师母做媒,李志强和陈毅安两人定下了婚姻大事。
在随后的几年里,两人的婚约却一拖再拖。因为从湖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不久,陈毅安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受党组织的派遣,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陈毅安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屡立战功,曾在黄洋界战斗中大显身手。
这期间,陈毅安与李志强聚少离多,但一直书信不断。也正是通过这些书信,李志强渐渐理解了陈毅安执着的革命追求。她把陈毅安的每一封来信都悉心保存,并一直默默等候着他的归来。
1929年3月,陈毅安在井冈山战斗中脚部受伤,秘密回到家乡养伤,并与李志强完婚。
1930年6月,陈毅安告别已有身孕的李志强,应彭德怀之约重返战场,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在长沙战役中担任前敌总指挥。正是在这场战役中,陈毅安不幸牺牲,年仅25岁。
在收到陈毅安的无字信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志强都不愿相信爱人已经牺牲。
直到1937年,李志强给八路军总部写了一封信,询问陈毅安的情况。彭德怀亲自给她回信,告诉她陈毅安在1930年已经牺牲了。确定了陈毅安去世的消息,李志强终身没有再嫁。
1951年,毛泽东亲笔签发了首批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陈毅安烈士的证书为第九号,由此他也被称作共和国第九烈士。
1982年李志强去世后,如愿与陈毅安合葬在了一起。
(朗读、编辑/杨依依)
(文章内容选编自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创作的《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